[台灣人物志]用手走路的阿潭




在南投縣山區鄉下,有個小孩名叫阿潭,他三歲時罹患小兒麻痺,從此無法站起來走路;他像一隻鱷魚一樣,用胸部貼在地上爬行,所以他的膝蓋、小腿、腳盤經常磨破、流血,也留下許多疤痕。

到了七歲,爸爸才教他用兩隻手,拖著鞋子走路。你可以想見,當阿潭用手拖著鞋子走路,別人一定都會用好奇的眼光看他,但阿潭總是不自卑,而以點頭、微笑面對。

七歲,原本是孩子上小學的年齡,可是媽媽擔心他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欺負,所以沒讓他上小學唸書。直到九歲時,熱心的校長才建議買一部三輪車,拜託全校同學幫忙推阿潭去上學。可是,遇到下雨天怎麼辦?在傾盆大雨中,三輪車陷在山區泥沼中,進退不得啊!同學都先走了,阿潭的眼淚和雨水一直流、一直流,大姐也在一旁抱怨。

然而,皇天總是不負苦心人,六年後,阿潭從西嶺國小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不過,問題又來了,山區沒國中啊!阿潭問爸爸:「以後我該怎麼辦?」爸爸也去請教很多人,有人說:「叫他去擦皮鞋啦!」也有人說:「去學刻印章啦!」甚至也有人直接說:「這孩子是個『廢人』,不用再唸書,也不必去學什麼手藝,乾脆拿個盤子給他,叫他去車站,趴在地上當乞丐,人家就會丟銅板給他!」

可是,阿潭聽了,難過得跑到樹下大聲痛哭—「不,我不要當廢人,我不要當廢人,我不要當乞丐……」

後來,國小旁邊蓋了一所國中,阿潭高興得哭了好多天;他深信,上天聽到了他的祈求,老天絕不會放棄他的。也因此,阿潭更加努力用功唸書,三年後,也以第一名成績從鳳鳴國中畢業。
真的,天助自助者!只要自立自強,敢向命運挑戰的人,就是巨人!

阿潭說:「遇到困難時,我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被打倒!」

阿潭,名字叫做「劉大潭」,他後來又唸了台中高工、逢甲大學機械工程系,也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他的堅定信念和毅力,就像「感恩的心」這首歌的歌詞一樣—「我要向蒼天說,我絕不認輸!」

在求職過程中,劉大潭曾經被一百多家公司行號拒絕於門外,甚至被警衛趕出來,但最後終於有一家工廠願意「試用他」。於是,劉大潭努力工作、不計較酬勞,也免費加班;當別人設計東西都只畫出一種方案時,他就加班設計出五、六種方案,提供老闆圈選。也因這種用心、認真的態度,獲得
老闆賞識;也因此,阿潭從組長、設計課長,一直升到研發部經理,薪水是全工廠最高的。

後來,劉大潭在書法班認識了一位漂亮、有才藝的女孩,當然,女孩的父親說什麼也不願讓女兒嫁給一個「用手走路」的人。然而,劉大潭鼓起勇氣,恭敬地向「可能的老丈人」說:「我除了腳不方便之外,我身體健康,品德操守及責任感都很好,設計課長的薪水也很穩定,最重要的是,我很愛您女兒……」丈婿一夜的懇談之後,丈人終於點頭答應了。

如今,劉大潭有了貌美如花的太太,也有了三個可愛的美麗女兒。而且,劉大潭也自己創業,成為「速跑得機械公司的董事長」。

劉大潭說,十五年前,他曾經「爬進」汽車展示場,現場的五、六名業務員一看到他,都紛紛走避,怕他可能是來化緣、要錢的。這時,劉大潭向一名小姐說:「我要買車!」可是,還是沒有人願意理他,只在一旁竊竊私笑。

隔一天,劉大潭再度「爬進」了汽車展示場,但他也請銀行經理提領「六十萬現金」過來,把鈔票放在桌上;此時,所有業務員都看傻了眼,急忙客氣、畢恭畢敬地泡茶、端咖啡過來。

付完錢之後,劉大潭拿出手提袋內的工具和零件,把鐵條用螺絲起子安裝在油門和腳煞車上;這時,只要「用手」就可以操控油門和煞車。三十分鐘之後,劉大潭就把車子開走了,而現場六、七名的業務員,人人瞠目結舌、錯愕不已!

二十年前,劉大潭看到電視新聞中,報導七、八個大學生在火災中被燒死,很心痛。一天,他看到一隻蜘蛛從葡萄棚上滑下來,就立刻衝回家,設計出蜘蛛高樓緩降機,吊在窗中測試,效果很棒!他申請專利,立刻就被核准了;後來,被派出國比賽,也得到金牌。

又有一天,他看到連戰先生到圓山飯店開會,被困在電梯裡兩小時;於是,他又發明「在停電或電梯故障時,可以安全下降到一樓」的安全電梯。這個發明,又很快得到專利和金頭腦獎。

您知道嗎?劉大潭先生的發明不計其數,但他說,他這一生中做得最好的是「廢物利用」!原本,他的身體已經殘廢,但他堅持「看好自己」,也絕不放棄,並充分利用剩餘的頭腦和雙手,也因此,他成為一名頂尖的發明家!他曾經榮獲「全國發明展第一名、金頭腦獎」,也拿下「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牌」、「德國國際發明金牌」、「國科會十大傑出科技人才獎」、「文復會科技總統獎」、「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同時,他更是全球第一位「身障發明家」!

心靈小啟示

劉大潭先生說,這幾年,他得到的金牌已經超過「一公斤」,獎金超過兩百萬;他的人生目標,是「金牌五公斤、獎金五百萬」。

一個曾被嘲笑、歧視、看不起的人,他永遠不放棄自己,因為,他知道,他已經是腳殘廢了,沒有退路了;假如自己不再奮發圖強、加倍努力,他怎能會有璀璨的明天呢?所以,我們也一樣,都要向蒼天說:「再多的困難,我絕不認輸!」

因為,「命運不是天生的,命運也是不會遺傳的」;命運,是可以逆轉、可以創造的!我們都要挑戰命運,因為,「勝利總在堅持後!」

一個人只要「敢想、敢要、敢得到」,老天一定不會虧待我們的,祂一定會賜福給用心、認真和鍥而不捨的人!

所以,「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高度。」雖然劉大潭先生的腳殘廢,但是他的心是火熱的、跳躍的、積極的,也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超人」啊!

[經營管理]五年級店長朱啟文管理草莓族的秘方


把友誼和快樂 當激勵工具

五年級店長朱啟文管理草莓族的秘方

新舊世代之間工作倫理的差異,造成管理上衝突不斷。過去強調規則的管理方法,只會降低年輕員工的工作意願,新世代職員出招,舊世代管理者該怎麼接招?

(文)李郁怡

晚上十點,在台北市館前路,店家大都拉下鐵門,喧鬧的街頭沉靜下來。但在這裡,一場變裝派對正要開始。遠傳電信館前門市店長朱啟文站在門口,歡迎每個前來參加派對的客人。

絕大多數參加變裝派對的「客人」,正是朱啟文的部屬,一群平均年齡只有二十五歲的門市第一線工作人員,為了準備這場派對,挖空心思,有穿著中空裝的白雪公主、有一百八十公分身高的綠色天線寶寶、還有胖嘟嘟的男生打扮成嬌嬈露胸的「笑感辣妹」,他們以勁歌熱舞打算自娛娛人。這家門市,類似這樣的變裝派對每個月就一次,用意在於,「提升大家的向心力,」朱啟文表示。

「辦派對」也是管理的方法?對五年級生的朱啟文,這是花了兩年才摸索出的,管理「草莓族」新世代的方法之一。

年離職率約四% 僅為同業的五分之一

他所帶領的遠傳電信館前店,過去兩年平均離職率只有四‧一%,創遠傳電信全國六百家直營暨加盟門市中離職率最低紀錄,不但僅為遠傳平均數的一半,更只有電信同業第一線門市平均二○%離職率的的五分之一。創超低離職率同時,該店業績都能達到總公司要求的成長水準。

朱啟文與他管理的門市第一線工作人員,年齡平均相差十五歲。「有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年輕人完全不埋單。」朱啟文對於如何管理民國七十年之後出生後的草莓族,也是撞壁很多次才學會的。

朱啟文發現,新世代在工作中尋找的是「友誼」與「快樂」,和他所處的世代,在工作中尋求「定位」與「貢獻」,價值觀大不相同。

在台灣的草莓族,出生於富裕,但成長後卻面臨經濟成長不再,在期待與現實中掙扎,個性上則更不重視權威,講求自主,卻被冠上抗壓力低、持續力差等形容詞。

草莓族在西元二○○○年左右進入台灣的職場後,職場對其離職率高、換工作速度快的批評不斷。根據美國勞工部(US Department of Labor)、美國管理學會(AMA)與布利斯顧問公司(Bliss & Associates Inc.)等十幾份研究調查數據顯示,每一個員工離職,企業要付出相當於員工一年薪資成本三五%到兩倍左右的代價。草莓族離職率高,意味企業要付出更高的人事成本。

更嚴重的是,「新世代早就是職場主力,如果沒有找到管理的方法,那麼就表示,企業未來將無人可用。」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認證委員會主委張瑞明表示。

朱啟文個性溫文,看起來並不「強悍」,他怎麼留住「草莓族」的心?

朱啟文帶領的遠傳館前門市,約兩百坪,二十四名員工輪流擔任第一線銷售與櫃台服務工作,平均一個人每天服務的顧客人數,達一百三十八人到二百二十人。

依據作業規範,第一線的員工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每月還要達成業績目標,壓力頗大。

可是七年級的員工羅珠官卻形容:「我們這裡樂天派的人超多的!」同事之間經常互相打氣,甚至還會相互教授銷售技巧。

另一位門市服務人員Grace本來業績不好,只達到目標的八○%,但來這裡一年後,因為同事不藏私,教她銷售方法,最近她的成績已經衝到預定目標一二○%了。

做為一位中階主管,朱啟文用來激勵部屬的工具,並不是績效獎金,而是友誼與充滿歡樂的工作環境。

為了鼓勵團隊合作精神,遠傳的薪資制度重視團隊的成績,每個門市人員每個月領到的底薪,取決於整個門市上個月的團隊業績表現,超過預定目標多少。團隊表現好,月薪甚至可以浮動到差距上萬元,個人的表現則只會在年終績效獎金上顯現。

凝聚同儕力量 辦活動讓小圈子變大圈子

但是要讓一群年輕人彼此建立合作精神,朱啟文首先是「破冰」。剛開始接掌門市時,他耐著性子,不馬上要求業績表現,反而默默觀察,門市中自然會形成的一個個「小團體」,之中的意見領袖是誰?先花時間與這些人交往,瞭解每個人的個性與偏好,自然也就掌握了門市管理上,什麼人容易出什麼問題?又有那一個環節運作並不順暢。

「他平常好像跟你並不熱絡,可是當你情緒很不好時,就會過來跟你聊聊天,不著痕跡的鼓勵你。」朱啟文的部屬江俊德說,有次他家裡有事,他心情不好,整個門市裡只有朱啟文發現。江俊德明顯感受到其善意,會刻意幫忙他打進團隊之中。「我們當他是朋友,覺得要挺他。」江俊德說。

小事一點一滴累積,朱啟文打入了每個小團體,然後,他開始想辦法,讓小團體變成大團體。他辦聯誼活動,讓同事下班後一起出遊,辦派對營造歡樂氣氛。「因為這樣每個人都會變成熟悉的朋友,有事時他們會相互幫忙。」朱啟文表示。

舉例來說,團隊中有的人擅長理性銷售,在推新的手機時,會將平常就蒐集很多電信資費資訊提供給客戶,而這些要花時間才能整理出來的表格,不吝於提供給想要學的同事;另外有些人很懂得做活動,那就在活動時擔任主持人、企畫活動,大家各找擅長的工作做。

鼓勵適性發展 打造員工專屬銷售方式

「即使是工作,也要搞得很好玩!」羅珠官說,他們最喜歡想出各種新點子,把行銷活動搞得很熱鬧,讓客人像潮水一樣流進店裡來。由於店面在台北車站補習街附近,新點子容易吸引年輕客戶進門,對店面衝客流量很有幫助。

朱啟文讓門市的團隊自己運作,他做的並不是強力主導,而是在臨門一腳時穿針引線,讓部屬順著他的個性發揮專長。

例如說,在辦某隻手機行銷活動時,把平常就擅長玩同一品牌的同事推上台,讓他「推銷自己喜歡的商品最有說服力」;要不就是拉一個熟手,來幫比較資淺的人,然後讓資淺的人,決定自己要用什麼方法來做銷售與服務。「因為有的人適合理性推銷,有的適合軟性銷售,規定某一個人只能怎麼做,釣竿就太不適手了。」

朱啟文稱這個方法是,「(用團隊)打造適合當事人的釣竿。」

但這套靠人際關係運作的管理方法,少了同事彼此之間的情誼,很難能夠運作。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水牛分校教授傑瑞紐曼(Jerry M. Newman)曾經親身「下海」應徵漢堡店的工作人員,他在麥當勞、漢堡王等知名速食連鎖店,展開為時兩年的「體驗調查」,結果發現,即使在薪資低、工時長,惡劣的工作環境,一名店長仍然可以用「友誼」激勵員工。而懂得建構團隊友誼的店長,員工流動率,比起只會威權領導的店,只有四分之一。

這個發現,與朱啟文建構團隊的方式一樣。新世代,在職場環境中尋求「快樂」和「友誼」,與上個世代在職場所追求的東西不同,因此「管理方法也必須要改變!」張瑞明表示。

重視人甚於事 菜鳥主管摸索出軟式領導

「他是個people manager(以人為導向的經理人),但只是對人好,沒有辦法帶出團隊成績,那也不算是一個好的領導人!」朱啟文的上司,遠傳電信業務副總蔣光瑞表示。

朱啟文在接手遠傳台北館前門市之前,第一個接下的店面其實是台北華納威秀店。那時他同樣帶領一群很年輕的員工,但前半年全部都在碰壁,他發現,以前主管用來管他的方法,用在這些年輕世代的身上,完全沒有效果,「不知他們在想什麼?要求也沒有用。」而他在公司內部評鑑也得到很低的分數,直屬主管直接質疑他的領導力。但他並沒有放棄,向長官求助,向同儕請教,才一點點解開困局,發展出一套軟性的管理技巧,朱啟文說是自己重視「人」更甚於「事」的個性使然。

朱啟文不是標準答案,但他提供了以業績競賽、硬性規章等方法之外,管理草莓世代的可能。

朱啟文小檔案

出生:民國57年
學歷:台北商業技術學院
經歷:遠傳電信代理商通路業務副理、台灣松下電器銷售工程師
現職:遠傳電信館前店店長

[歐洲國家]芬蘭 由貧窮國躍升幸福國的秘密


芬蘭 由貧窮國躍升幸福國的秘密
文/蕭富元 攝影/楊煥世  2007-11-22


僻處極地,曾經是最貧窮的國家,也曾被東西兩強佔領,苦命八百年的芬蘭,如何用三大策略,變身幸福國,成為全世界爭相學習的典範?


   




芬蘭 由貧窮國躍升幸福國的秘密

芬蘭總統府外幾乎看不到守衛。樸實無華的三層樓建築物,正對蔚藍海港,相隔不到一百公尺。大型波羅的海郵輪轟然入港,愈靠愈近,猶如巨鷹俯衝,幾乎叼下這棟由鹽倉改建的白色總統府。



總統府斜對街,是攤販雲集的赫爾辛基市場。大白天,又是賣魚、又是賣花,一派熱鬧。總統哈洛寧的貴賓得忍著腥臭味,入府晉見這位芬蘭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外交部顧及國家顏面,曾經柔性勸離攤販;攤販反問,在這裡做生意礙著誰了?要搬,總統府搬。


結果,攤販照常賣他的魚,國賓照樣摸著腥臭味進總統府。在芬蘭,天大;地大;民大;官?不大。


移居芬蘭將近五年的一位台灣人羨慕不已,時局再差,芬蘭官員也說不出大家要共體時艱這種話。那是人民的自由選擇,不是政府無能的遁詞。


小國奇蹟


歷史的鎂光燈總是探照在以小抗大的英雄身上。如果說,九○年代轟動全球的小國奇蹟是由台灣主演,千禧年後上演的續集,則由芬蘭擔綱最佳主角。


在過去六年中,芬蘭四次摘下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桂冠。芬蘭十五歲中學生,在四十三個先進國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大賽中,蟬聯兩次總冠軍。國際透明組織公佈的最清廉政府榜單上,榜首還是芬蘭。


主流的流行文化,芬蘭人也沒有缺席。搖滾樂團Lordi去年在歐洲音樂大賽獲得史上首冠,那個晚上,主唱「Mr. Lordi」(Lordi芬蘭文是主的意思)精心戴著一頂白底藍十字芬蘭國旗帽,舉國瘋狂,在街頭揮舞國旗、按喇叭慶祝。愛畫畫、也許並不特別喜歡重金屬樂的總統,還拍賀電給這團打扮成惡魔的「芬蘭之光」。


就像是養了一手好牌,怎麼打怎麼贏。芬蘭成了典範移轉的新標竿,頻頻登上國際主流媒體的封面。


地圖上看芬蘭,長得像一個穿著長裙、高舉右手的仕女(左手在二次大戰後割給了前蘇聯)。怎麼看,芬蘭都不是豪門千金,歐洲人稱它「波羅的海的女兒」,總有那麼一點苦命的暗示。


冷酷異境,東西通吃


論歲數,芬蘭還比中華民國小六歲;論發展,芬蘭和台灣幾乎同時進行工業化、同步發展資訊科技;論尺寸,使用芬蘭文的人,不過是使用正體字的四分之一;論地緣,台灣隔海有一個不甚友善的「暴發戶」,芬蘭則是被兩個總共佔領它超過八百年的「大戶」東西零距離挾住(芬蘭人多羨慕有那條台灣海峽!)。


儘管僻處極地,全球的芬蘭熱未曾降溫。作家吳祥輝去了芬蘭,讚嘆連連,寫了一本《驚豔芬蘭》驚豔台灣。前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副主編凱瑟(R. Kaiser)到芬蘭採訪,返美後刊出一系列報導,反省:「如果我們那麼有錢、又聰明,為什麼不能像他們?」邊陲芬蘭讓中心美國憮然有愧。


為什麼?是因為芬蘭人聰明,還是幸運?


如果,「生於憂患」也能算運氣,那麼,芬蘭可以說得天獨厚。


芬蘭不是北歐「正黃旗」,它不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語言、人種皆與北歐諸國殊異,在日耳曼語系裡,「芬人」(Finns)指的是北歐狩獵採集的原始人。歐洲人從不把芬蘭當歐洲國家看待,在冷戰時期,歐洲甚至視芬蘭為遊走資本主義和共產社會的「雙面間諜」,戒它防它。


對於不歐不亞、不東不西的尷尬處境,芬蘭人刻骨銘心。芬蘭人不訴諸激情,反而用智慧來證明,它並非兩面國,而是東西世界的戰略緩衝地。芬蘭還用智慧折服一向有優越感的歐洲和北歐鄰邦,在文化和經濟上,它也可以是贏家。


芬蘭模式的「三隻腳」


「芬蘭模式」是近年經濟學家熱中研究的主題,當過二十一年國會議員、六十四歲的總統哈洛寧十月中旬應倫敦政經學院邀請演講,娓娓道出芬蘭從一個最貧窮、最遙遠的國度,變成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國家,秘方就是這一帖集合「民主、完善治理、社會福利和投資教育」的芬蘭模式。


芬蘭鼎起聰明的三足——務實哲學、福利制度和聰明的投資策略——穩穩踏上強國之路。


年輕的國家


芬蘭共和國,至今只有90歲,比中華民國還少了六歲。芬蘭在13世紀之後,就成為瑞典的領土;之後俄國勢力崛起,1809年瑞典敗於俄國,因此割讓芬蘭,芬蘭成為帝俄所屬的自治大公國(由俄國沙皇兼任大公,最後一任大公也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直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為止。芬蘭於1917年12月6日宣佈獨立(這天也成為芬蘭國慶日),並且獲得當時列寧等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政府承認。


Smart philosophy 務實,智慧的開始


要找一個詞來形容芬蘭,務實是最好的選項之一。務實哲學讓芬蘭即使面對惡劣情勢,也能保住民主和完善治理。既然改變不了地理位置,乾脆順勢而為,化雙面夾擊為雙面助攻。


俄羅斯、俄羅斯、俄羅斯


東望西進,芬蘭雙箭齊發。


赫爾辛基九月天,彷彿要貪婪吸收夏天最後一道餘溫,市中心這棟有百年歷史的正宗芬蘭餐廳,透明玻璃牆內牆外坐滿了人。六十開外的外交部新聞官瑪利亞蓮娜,兩年前才從巴黎調回芬蘭,難得坐在十五℃的陽光下享受芬蘭最道地的鮭魚。吃完中飯,她還要搭電車去學俄語。


有著芬蘭典型寬廣身材的她解釋,這幾年俄羅斯經濟風馳電掣,申請到芬蘭旅遊、經商的人愈來愈多,她經常要去三百多公里外的聖彼得堡審核簽證業務,「會說一點俄語比較實際。」


能說四種語言的瑪利亞蓮娜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了,學俄語除了是公務需要,也是想直接知道俄羅斯人在想什麼。

對芬蘭人來說,瞭解俄羅斯人在想什麼,不是什麼個人興趣,而是攸關國家安全。


今年九月,芬蘭國防部長造訪美國首府華盛頓,在公開演講時,就率性直陳,今日芬蘭的三大威脅是:俄羅斯、俄羅斯、俄羅斯。


俄羅斯之於芬蘭,正如中國大陸之於台灣,是威脅,也是機會。在料理芬俄雙邊關係時,芬蘭奉行特有的「Sisu」(膽識)哲學:遇逆境時務實不蠻勇,堅毅完成該完成的任務。


認清現實,智慧的開始


獨立已經九十年,和前蘇聯兩次決定命運的戰爭(冬戰、續戰)也結束一甲子,提到前「祖國」,芬蘭還是有那麼一點顧忌。芬蘭從建國以來,就不拘侑意識型態,堅定走務實政治路線(realpolitik)。只要上過學,都背得出前總統帕西奇夫(J.K. Paasikivi)的這句名言:「認清事實是智慧的開端。」芬蘭人知道,得有「唯智者,能以小事大」的能耐,他們堅持的民主體制才能維繫至今。


「芬俄邊界有一千三百多公里長,到現在都還有地雷,不務實,芬蘭不能永遠保持繁榮,」二十二歲創立芬蘭第一家線上防毒軟體公司F-Secure,董事長席拉斯瑪(R. Siilasmaa)用他低沉緩慢的聲音說,安全與發展是芬蘭的首要目標,不務實,一切都是空談。


為了生存,芬蘭硬生生吞下「割讓十分之一國土、六年內賠償六億美元、外交決定要經過蘇聯同意」的歷史屈辱,求得東線無戰事;芬蘭也因為對蘇聯瞻前顧後,飽受西歐世界批評,德國媒體甚至發明Finlandisation這個詞,來揶揄小國面對大國時的處處自我設限。芬蘭媒體少見反蘇言論,公共圖書館還曾列一千七百多本書為禁書,拒絕陳列,因為內容反蘇。


再委屈,領導人也從來不公開批評「俄」鄰。和俄羅斯和平共處,是芬蘭最高的現實。儘管蘇聯已經在十六年前灰飛煙滅,至今芬蘭還是沒有加入以抗俄為成立宗旨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芬蘭務實看待俄羅斯,除了安全顧慮,還有經濟盤算。


二次大戰之後的五十年間,蘇聯是芬蘭最大的出口市場,佔芬蘭對外貿易額的四分之一。蘇聯解體後,芬蘭GDP兩年內掉了一○%,就業率狂跌二○%,對蘇聯的依存可見一斑。


到現在,俄羅斯仍是芬蘭第二大貿易夥伴,每年對俄羅斯出口值成長二五%;此外,俄羅斯還是芬蘭最大的能源與原物料供應國。應對進退,大意不得。


超英趕美,西方富國


也是因禍得福,為了償還戰爭賠款,芬蘭在短時間內發展出堅強的重工業基礎,馳名世界的諾基亞和造船、造紙業,都大發「國難」利市。芬蘭像是國家版的灰姑娘,靠出口到東邊市場的木材紙漿和金屬工業,快速工業化。在八○年代超英趕美,一舉追上傳統西歐強國,躋身西方富國之林。


隨著俄羅斯成為世界三大新興市場,芬蘭的戰略位置愈顯重要。位在芬蘭東南方的瓦力瑪(Vaalimaa),是歐盟進出俄羅斯最主要的關卡,每年有兩百萬人次經過這裡往返歐俄。芬蘭邊境海關抱怨,這裡幾乎天天大塞車,每天都有上千輛卡車排隊出入關。


正如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芬蘭已經成為世界產品輸入俄羅斯的「重要導管」,西歐國家透國芬蘭,將產品送到俄羅斯這個超級市場;畢竟,最會跟俄羅斯打交道、做生意的,還是芬蘭人。


「芬蘭不能錯過俄羅斯的機會,芬蘭企業未來要靠它成長,」芬蘭科技與工業協會創新中心主任亞拉亞斯齊(J. Yla-Jaaski)不諱言。


就以芬蘭零售業龍頭、有一百四十五年歷史的Stockmann集團為例,有四分之一的銷售額和獲利都來自以俄羅斯為中心的波羅的海四國,這塊區域共有一億五千萬人口,對只有五百萬人的芬蘭,簡直是一隻生意源源不絕的聚寶盆。


通往亞洲的市場,要經過芬蘭


東望之外,芬蘭也絕對不自外於歐洲。


芬蘭自十二年前加入歐盟後,就安分且積極地扮演模範生角色,率先遵守並實現歐盟各種協議,也是北歐唯一使用歐元的國家。芬蘭並提供他們的對俄「專業」,協助歐盟和俄羅斯打交道,歐俄之間的重要高峰會議,經常都由芬蘭當東道主,負責穿針引線。


芬蘭加入歐洲大家庭,也名正言順分散出口重心,如今,歐盟十五國佔芬蘭的貿易量已有六五%,芬蘭超過七成的資金是投資在歐盟各國。


除了東守俄羅斯、西拓歐洲,芬蘭更南開亞洲市場。


芬蘭曾經以「北歐的日本」自居,引進並學習日本的產業發展模式。早在亞洲市場崛起之前,芬蘭已目光獨具,經營自己的亞洲策略,婉拒加入北歐四國共組的北歐航空,獨自培養國家航空。芬航不和歐洲人搶歐洲、搶美國,而是先發搶亞洲,利用本身東西緩衝區的地理優勢,大力開拓亞洲航線,成為北歐飛亞洲航班最多的航空公司。


於是,北歐通往亞洲的市場,要經過芬蘭。


雖然開車到哥本哈根國際機場只要二十分鐘,瑞典第三大城馬爾摩的創業家哈肯森(L-G Hakansson),要去巡視他的上海工廠時,還是繞路先到赫爾辛基,再轉飛亞洲。「那是去亞洲最快的路,」經營汽車零件再製業務的哈肯森說。

芬蘭人的務實,並不是短視的現實主義,而是深謀遠慮後的精算抉擇。從一個敏感的政策議題,即可見芬蘭從遠看近的務實思考。


環境部司長尤蘇卡寧(J. Uosukainen)舉例,早在這波能源荒發生之前,芬蘭就已警覺太過依賴俄羅斯能源;他們也注意到,芬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全歐第二高,遲早會面臨歐盟的減碳壓力。在政府民間多方討論後,芬蘭達成共識:打破歐洲高舉二十年的反核神主牌,成為西方世界第一個重新使用核能的國家。


芬蘭現在已經有四座核電廠,第五座兩年內完工,目前正在評估第六座。至於最頭痛的核廢料問題,在芬蘭也不曾造成衝突,處置廠所在地居民以壓倒性的三分之二,贊成設在自己家門口。


「只要是對未來有利的事情,芬蘭人一定會去做,」尤蘇卡寧強調,芬蘭沒有對抗意識,只有務實意識。


從六○年代歐洲的窮國,八○年代追過歐美水準,到現在國民所得名列全球第十名,芬蘭人聰明務實的思維,讓這個偏遠的北大荒,每二十年量子躍變一次,不斷累積前進的能量。


Smart system 福利國家2.0


在拉普蘭省第一大城羅瓦涅米市當記者的亞諾,已經休了兩個月的爸爸假,專職在家照顧剛滿一歲的女兒薩卡,還有兩隻很愛叫的狗。


九月初,跨在北極圈上的羅瓦涅米,陽光虛弱,還不到十度。剃著大光頭的亞諾和太太牽著牙牙學語的薩卡,在河邊住家的前院草坪,蹣跚學步。


亞諾很感謝政府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和等了十幾年的女兒朝夕相處。育嬰假的這半年,政府每個月會給他三百歐元,當作是照護國家未來納稅人的津貼。亞諾從沒擔心過薩卡未來的教育,只要她願意讀書,政府會一路養她到大學,甚至是碩士、博士。


「我的責任就是讓她吃飽,其他花費不必煩惱。」當然,亞諾最大的煩惱,就是這麼慷慨的福利,有一天會不會撐不下去。


社會福利無所不在


在芬蘭,像亞諾這種專職奶爸,漸成潮流,每年以倍數成長。


芬蘭無所不在的社會福利,反映出傳統的北歐思維:政府存在的價值,是照顧好「每一個」人民。美國那套小政府大社會的理論,芬蘭人並不信服。芬蘭政府每年用在社會福利的支出,佔四分之一的GDP,比重是美國的兩倍多,台灣的五倍。


福利制度的設計,同時還是拉高芬蘭國家競爭力的策略一環。


社會福利太好,將損及國家競爭力,這種魚或熊掌的兩難,不在芬蘭人的邏輯裡。


過去十年,芬蘭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達三.五%,去年更衝破五.五%,創十年新高。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 Porter)去年底研究,在全世界一二二個國家中,芬蘭的企業競爭力,僅次於美國、德國,名列第三。「真正的競爭力是用生產力來衡量,」波特強調,在北歐國家中,芬蘭過去十年的生產力成長最多。


在芬蘭的國家發展藍圖中,社會福利是國家競爭力的引擎,而非阻力。社會福利和發展科技,更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雙贏政策。


芬蘭自六○年代開始推動社會福利,便深信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策略,擅長能源經濟的經濟學家柯穆拉寧(K. Komulainen)分析,芬蘭認為透過福利制度、教育改革和財富平均分配,可以帶動經濟成長;經濟成長又會增加財富;更多的財富,可以創造更好的福利;更好的福利,又會刺激更高的成長。


勞工經濟研究所所長基恩德(J. Kiander)也反思,芬蘭的產業結構能夠從以比較利益為主的重工業,轉型為以競爭優勢為基礎的科技業,關鍵就在社會福利制度。


冒險不必餓肚子


「好的社會福利讓人願意冒險;冒險,才能促進競爭力,」基恩德肯定,愈是靠知識吃飯,愈需要社會福利做後盾,讓人民沒有害怕失敗的無形焦慮。在芬蘭,失業後,有政府十八個月、七成薪水的保障,「冒險,不會讓你餓肚子。」


凡出國演講,提到芬蘭經驗,總統哈洛寧必然不厭其煩強調:「競爭力和社會福利並不是互相排斥。人民不需要選擇,可以同時兼有競爭力和社會正義。」


二十歲就拿到博士學位、以《資訊社會福利國家》一書聞名的芬蘭學者海莫能(P. Himanen)特別以「福利國家2.0」,描述芬蘭夢的特質,就在於「大家都能住在一個既有創意又有照顧的世界」,曾參與擬定芬蘭「資訊社會發展策略」的海莫能形容。


可以這麼說,上個世紀的美國夢是靠個人競爭努力圓夢,這個世紀的芬蘭夢則由個人努力和政府福利,小手大手相互牽成。


芬蘭的福利制度,是以眾生平等為基礎。不必要有富爸爸,也不必靠一次偶然的出生,芬蘭人沒有輸在起跑點的壓力。


芬蘭是歐洲唯一既沒有王室也沒有土生土長貴族的國家,原本就具有普世平等的思想。千年來,夾在俄國、瑞典和德國三個時刻覬覦它的強國間,芬蘭團結意識一向強烈。一百四十年前,芬蘭又遇到罕見大飢荒,一口氣失去一五%的人口,芬蘭人深信「唯有團結平等才能生存」,一個芬蘭人都少不得。


平等的代價並不便宜。芬蘭所得稅率從三五%起跳,最高超過六○%。國家將近一半的GDP是來自稅收,位居全球第六高。在各種國家競爭力指標中,稅負過重通常是芬蘭表現最差的一門,總是拉低總成績。


同樣是課重稅,相較於其他北歐鄰邦,芬蘭人似乎繳得更心甘情願。


總統的夏屋在漏水


二十八歲的赫蒂在赫爾辛基大學當講師,她每個月只能領到一半薪水,另外那一半,她連摸都沒摸過,就直接扣稅進國庫。赫蒂從來沒抱怨過,為什麼要用她的薪水去養不願工作的人。「走在路上,我喜歡那種四周的人都過得很好的感覺。」談到她「消失的那一半收入」可以造福人群時,會說五國語言的赫蒂,真情流露。


在芬蘭,平等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施捨的口號。外交部駐芬蘭代表處組長劉翼平還記得,一次在機場,看到前任總統阿赫蒂薩裡(M.O.K. Ahtisaari)自己拖著行李,和民眾一起排隊通關,他現在仍身兼要職,是聯合國派去塞爾維亞和柯索沃的談判特使。


現任總統也是沒架子出了名。去年被民眾票選為史上第五偉大芬蘭人的哈洛寧,曾經是激進的全國學生會會長,七年前就任總統,出入從來只有兩名隨扈,百貨公司聖誕折扣也會跟著去搶便宜貨。


九月初,《金融時報》特派員採訪她,哈洛寧特別選在她的夏屋,糗的是,那天下雨,會客室天花板漏水了,只好移到客廳見記者。


翻遍芬蘭報章廣告,看不到富豪名媛新聞,也鮮少奢華時尚的報導。就拿四十一歲的席拉斯瑪來說,儘管已經是億萬富翁,他的太太還是繼續在小學教書,沒有貴婦派頭。


最能展現芬蘭的平等價值,是在道路上。芬蘭的交通違規罰款是按照犯行輕重以及所得「累進」,賺得愈多罰得愈多。前幾年,某二十七歲網路創業家開著拉風的BMW跑車,以一百一十公里時速飆過市區。

賓果!吃下一張相當於兩百三十幾萬台幣的罰單。


這哪裡是公平?芬蘭法律規定,既然犯法,有錢人受懲罰的「痛苦」程度,應該和窮人同樣平等。


這位科技新貴並沒有找議員關說或走後門銷單,而是發揮佔芬蘭八三%人口的路德教派誠信美德,把罰款繳清。也是科技新貴的席拉斯瑪不無驕傲地說,芬蘭是唯一把戰爭賠款全部付清的國家,「只要是責任,我們一定會完成。」


Smart strategy 投資腦力


那一年冬天,赫爾辛基苦寒如常,芬蘭建國後最殘酷的大蕭條即將來臨。二十一歲的托瓦茲窩在大學宿舍,埋頭寫他的程式。改寫全球電腦歷史、動搖微軟霸業的Linux作業系統,一九九一年從寒冷的芬蘭點火,燒遍了世界。


芬蘭三寶


至此,「芬蘭三寶」全員到齊:聖誕老人、諾基亞和托瓦茲,三樣國寶都是芬蘭「腦力」的智慧結晶。


芬蘭人說話總是三句不離:「芬蘭是個小國」。小?有九個台灣大呢!因為覺得自己小,芬蘭才鐵了心孤注一擲投資教育和研發。這兩筆投資所花的經費,每年佔去一○%的GDP,是除了社會福利之外,芬蘭政府最重要的支出。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研究,芬蘭經濟在五十年之間,從比較利益(森林)到資本密集,最後是利用全球競爭優勢,用的正是「從樹木到樹人」的策略選擇。


有最重要經濟學家美譽的薩克斯(J. Sachs)曾稱讚,芬蘭是全世界最會組織「腦力」的國家。遠在七○年代,芬蘭立定發展科技強國的方向後,隨即大幅改革基礎教育,為小孩提供免費且高品質的教育。在芬蘭讀大學免學費,大學生每個月還可領二六○歐元津貼、將近兩百歐元的住宿補貼,以及二二○歐元的低利就學貸款。


三十年算下來,政府這筆投資價值連城,不但中學生數理、閱讀、解決問題的能力技壓群倫(詳見《天下雜誌》十一月七日出刊的三八四期教育特刊),高等教育也表現不俗,在今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國際排名中,「高等教育人才與訓練」這項評比仍獨佔鰲頭。


工程師社會


芬蘭投資腦力,並不是亂槍打鳥,而是專注將資源集中在幾個重要領域,尤其是資訊與通訊工程產業,芬蘭人就常自稱他們是工程師社會。


有一則芬蘭笑話:「換燈泡需要幾個芬蘭人?零個,因為芬蘭人全都是工程師,可以修好壞掉的燈泡。」


為了發展科技,八○年代芬蘭擬定了國家創新策略,大量成立以應用為主的科技學院。二七%的大學生讀工科,比例在OECD國家中最高。芬蘭每年為歐洲生產最多的工程博士,外國留學生到芬蘭,也有四成是學理工。

諾基亞企業溝通副總裁蘇米寧(A. Suominen)分析,諾基亞之所以能夠科技獨步全球,就是因為芬蘭的科技教育出色,總是能找到最好的工程師。


除了教育,芬蘭還專注投資創新研發,每年研發經費佔三.五%的GDP,是全世界第三高。


芬蘭建國五十年時,國會送給芬蘭民眾的禮物,是撥款一億芬蘭馬克,成立芬蘭國家創新基金(Sitra),投資創業基金給創新和高科技創業。二十一年前,芬蘭政府又成立國家技術創新局(Tekes),功能很像台灣工研院,統合產官學界,聯手研發高科技和通訊產業。


Sitra、Tekes和芬蘭科學院三大研發機構,負責研究、擬定並執行國家創新策略。芬蘭被公認是全球最有創新企業環境的國家,在歐洲科技創新指標(EIS,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最新的調查中,芬蘭是創新能力的領先者,而美國、英國和愛爾蘭只能算是追隨者;在創新表現上,是全世界第一名。


擁抱新思潮與科技


任職Tekes的經濟學家柯穆拉寧指出,芬蘭每年的研發經費有五十八億歐元,新政府在未來四年的施政報告中,提了二十七次創新,連車廂和電視廣告都會講創新,「對芬蘭人來說,談創新就跟吃飯睡覺一樣,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在Tekes工作十年的柯穆拉寧說。


芬蘭或許不是最有創意的國家,卻最願意擁抱新思潮和新科技。芬蘭是全球第二個賦予女性投票權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最早擁有女性國會議員的國家。在現任內閣中,有六○%的部會首長是女性。


一百二十五年前,芬蘭的Finlayson 紡織工廠,率先在北歐地區裝設電燈。貝爾申請電話專利之後六年,芬蘭的主要城市就設立了電話公司。


芬蘭同時是全世界行動電話和網路的先驅,在芬蘭,有超過一半的家庭,只有行動電話,沒有傳統固網電話。美國《新聞週刊》曾預言,芬蘭既有行動通訊和資訊科技的技術,又有結合這兩種科技的遠見,「未來將是芬蘭人的天下。」


距離北極圈只有三小時車程的奧盧(Oulu),是芬蘭新興的高科技聚落,薈萃了八百多家科技公司,且是諾基亞產品研發的重鎮。一九九一年,全世界第一通GSM(全球行動通訊系統)電話,就是從這裡打出去。


四十幾歲的芬蘭環境部司長尤蘇卡寧說,如果沒有手機,芬蘭人的生活幾近癱瘓。在芬蘭,手機滲透率高達一一○%,不論是搭電車、洗衣服,甚至是機場報到、劃位、登機,都用手機付款或通知。談話間,尤蘇卡寧拿出他的諾基亞手機示範,按幾個鍵,預付兩歐元,接著拿手機就可以上電車,「對芬蘭人來說,手機不是科技,而是生活,」尤蘇卡寧笑說。


即使是交通警察在路上開罰單,也是透過手機連線稅務機關,幾秒鐘內查出駕駛人的所得,立刻算出罰款。


Smart future 芬蘭大未來


過去十年,芬蘭的穩定高成長,是先進國家的標竿典範,比起亞洲的後起之秀,也毫不遜色。


但是,鑽研創新的柯穆拉寧提醒,也許是永遠要為寒冬準備,芬蘭人總是會「先想一步」,對於現在的好成績,「高興一天就好。」


芬蘭人的未雨綢繆不是沒有道理。


今年,芬蘭在WEF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從去年的第二名掉到第六名,IMD世界競爭力評比則從第十掉到第十七名。今年,芬蘭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將下降至三%。這對芬蘭無疑是個警訊,因為要維持現行的社會福利制度,每年至少要有三%的經濟成長率。


費爾曼(S. Fellman)教授在赫爾辛基大學的辦公室,簡直是一座迷宮,已經刻意輕聲慢步,陳年地板還是嘎吱嘎吱響,左彎右拐的,一間不到兩坪的辦公室忽焉出現。辦公室堆滿資料、書籍,幾乎找不到可以站立的地方。


不能只有一個諾基亞


費爾曼研究北歐資本主義已二十餘年,在她的觀察中,芬蘭是所有北歐國家中,最容易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地方。芬蘭太倚賴資訊科技業,但是科技產業大幅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更何況,芬蘭的科技業又太集中在諾基亞一家,中下游產業想在國際上競爭還很吃力。


「我們不能老是靠一個諾基亞,」費爾曼憂心地說。


芬蘭還有其他隱憂。


在麥肯錫顧問公司最新出版的芬蘭報告提到,芬蘭目前正處於十字路口,未來有兩大挑戰,一是產業的國際競爭,另外則是人口老化。


芬蘭是歐洲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十五年內,將有四成工作人口要退休;根據芬蘭國家統計局統計,未來三年內,芬蘭六十四歲以上的人口會達到一七%,退休金相關支出,將會吃掉一一%的GDP,這將反過頭來侵蝕芬蘭在腦力投資上的佈局。


歐洲國家都面臨老化問題,但在芬蘭問題特別嚴峻。在所有歐洲國家當中,芬蘭是移民最少的同質社會,佔芬蘭人口僅有二%。另一方面,由於賦稅高、勞力市場條件嚴苛,芬蘭成為外資眼中最不適合投資的國家之一,在歐盟二十七國中,排名倒數第七。也就是說,芬蘭要發展任何產業或是投資任何新計劃,都必須靠自己。


Just for fun


另外一個罩門,非關外力,而是芬蘭人「不愛錢」的率性氣質。

科技與工業協會創新中心主任亞拉亞斯齊剖析,芬蘭人很會做看得見的產品,卻缺乏生意頭腦,也不懂得行銷,對賺錢更不積極,「不愛錢或許是人的美德,卻不是國家的美德,」亞拉亞斯齊搖搖頭,芬蘭人缺少創業精神,將損害芬蘭未來的發展。


新近被任命為國會監督委員會顧問的基恩德進一步剖析,芬蘭工程師不懂經商,開發新技術大部份是「just for fun」(純粹好玩),不是要發財出名。雖然芬蘭人在資訊科技有很多創新,專利數目也在歐洲名列前茅,可是,這些創新、專利大多賣給美國人。


芬蘭人賺到fun,錢卻進了美國企業家的口袋,托瓦茲就是最經典的例子。芬蘭出了一個電腦奇才,卻也失去一個大創業家。


話說回來,就像多數芬蘭人一樣,基恩德從不擔心芬蘭。人口老化是事實,但是芬蘭婦女平均一.八的生育率,比起歐洲、日本、韓國、台灣都高。況且,這幾年政府累積了豐富的積蓄,即使碰上幾年亂流,「也還支撐得下去。」

最重要的是,芬蘭人謙虛,不恥下問,總是在尋找新的標竿學習,從過去的瑞典、日本,到現在的愛爾蘭、新加坡,「不斷學習,而且聰明的學,才是芬蘭第一的秘方,」基恩德總結。


方向明確


你一定看不出來,赫爾辛基市中心這塊大花崗岩下面藏的是什麼。


這是芬蘭最有名的建築之一——岩石教堂,樸拙不花俏,堅固耐用又耐看,像它的國家。走進岩石,挑高透亮的教堂,讓人不自覺讚嘆。那時,坐在禱告椅上的荷蘭女子合唱團唱起聖歌,如沐天籟。


曾有芬蘭人說,生為芬蘭人,就等於是中了樂透。環境美、教育好、福利優,固然要繳很多稅,可是從政者又不貪腐,每一分錢都用在該用的地方。


父子兩代都是記者,亞諾思索芬蘭的未來,不知道是稱讚、還是埋怨地說,芬蘭人固執,當決定要走什麼路,就會一直走下去;芬蘭人總是形容芬蘭像一片平靜大海下的激流,默默努力前行,目標方向明確。那個目標,就是一個公平美好而又有實力的永續社會。


這個波羅的海的女兒,苦命了八百年,終成幸福國家的代名詞。台灣四百年勤苦,好不容易成就今天的繁榮。我們能像芬蘭那樣務實、謙虛,不斷學習,又聰明的學習嗎?我們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嗎?




引用:http://news.yam.com/view/mkmnews.php/548860

[歐洲]聰明瑞典不靠競爭,創造「OFF」奇蹟


聰明瑞典不靠競爭,創造「OFF」奇蹟

對瑞典人來說,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美好自然人人共享。在這裡,很難有員工會想賣命給公司。

文/蕭富元 攝影/楊煥世

斯德哥爾摩的清晨 一身挺拔的桑德爾(T. Sandell)淋著雨,不疾不徐走進事務所。亮黃色的茶水間咖啡飄得正香,儘管諸事纏身,四十八歲的桑德爾兀自坐在自己設計的工作椅上,也不急,先喝杯瑞典黑咖啡再說。

桑德爾設計前衛的環形浴場(Kallbadhus),還在斯德哥爾摩圈子熱烈討論中,曾負責現代美術館、瑞典證交所室內設計的他,才剛剛完成易利信綠色基地塔,手上還有北京、上海咖啡店的設計工作。桑德爾從來不是急驚風,他一天工作八、九個小時,並堅持週末「絕對不工作」。

船比人多 絕不加班

和大多數瑞典人一樣,桑德爾也有兩棟房子和一艘船,他的夏屋和船位在市區一小時外的群島。休假時,桑德爾喜歡駕船出遊,他說,瑞典船比人多,光是在斯德哥爾摩就有兩百五十萬艘船。況且,開船不需駕照,小孩也可以開。

桑德爾在亞洲待過,領教過亞洲人拚命三郎的精神。「生活就像賽馬,偶爾也要休息一下,不能一直競爭,」外表體面有形的桑德爾不太理解,人怎麼可能天天過7─11那樣的生活?

要說服瑞典人在傍晚五點之後接受採訪,簡直是在剝削他,無異侵犯他的生活。對瑞典人來說,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沒有二十四小時待命那回事。

瑞典人凡事講究lagom,也就是中庸、適當、剛剛好。「剛剛好最好」正是瑞典人的生活哲學。

節儉成性 中庸素樸

圓圓一張臉總是帶著笑容,瑞典第四大營造公司創辦人尼爾松說,瑞典人節儉,不喜歡舖張浪費,前幾年,義大利高級跑車法拉利和瑪莎拉蒂在斯德哥爾摩盛大發表新款,可惜瑞典新貴不捧場,他們最愛的還是腳踏車。

本身也是富豪,尼爾松出門總是簡單西裝上衣搭配牛仔褲。瑞典人認為炫耀財富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品味很差」。

歐洲首富、宜家家具創辦人坎普拉(I. Kamprad),大概是最具指標的瑞典節儉王。高齡八十的坎普拉,出門坐的是十五年的富豪轎車,出國搭經濟艙,最愛利用大特價時搶便宜,他節儉得理智氣壯,並「為自己的小氣而驕傲。」

擁有易利信、富豪轎車等國際企業大股份的瓦倫堡家族,也過著低調生活,絕不會隨便在媒體展示全身的精品行頭。善於觀察的桑德爾就分析,瑞典設計以簡潔、實用、自然出名,恰如其分地反映瑞典中庸素樸的價值觀。

比起時時刻刻把競爭掛在心上的美國,瑞典像是及時行樂的生活玩家。一年有五星期年假,外加五十五天病假,遠從日本嫁到瑞典的美奈子,對生活重過一切的瑞典價值觀最是敏感。

美奈子是易利信公關經理,每天下午三點多可以離開公司接兩個小孩放學。美奈子說,小孩生病,父母心安理得請假照顧,提早下班接小孩,也不必找藉口,「大家都這樣,沒有人覺得不對,在日本怎麼可能?」留著一頭長髮、消瘦的美奈子比較。

「魯直」服務 看病要等半年 

不過,這種樂活哲學也不全然都是正面的經驗。美奈子感受到,瑞典人缺乏服務精神,不來「顧客至上」那一套,關店前十分鐘擺明不歡迎顧客進門;旅館門房看到旅客提大行李,也不會主動幫忙;餐廳多半自助,因為人工太貴。來自貼心服務、禮數周到的日本,美奈子經常忍不住要抱怨瑞典人的「魯直」。

連瑞典人都不敢領教自己人的拙於服務。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不悅地說,在瑞典看病要等很久很久,開刀要排上半年、一年時間。馬悅然妻子、作家陳文芬笑著說,她是進了醫院之後,才知道為什麼瑞典盛行長篇小說,這樣才能打發看病漫長的等待。

北歐有個笑話說,七月不要到瑞典,因為瑞典七月在閉關。兩年前移居瑞典的陳文芬也有深刻體驗,七月千萬不能生病,醫生、護士都去度假,瑞典變空城。

懂得享受生活,卻一點也沒影響國家競爭力,瑞典是怎麼辦到的?

效率不高 但聰明賺錢

桑德爾認為,瑞典人做事專注,因為是小國,永遠關注別人在做什麼,很快學習。駐瑞典台北代表團組長馬鍾麟也注意到,瑞典人效率並不是特別高,九點上班,十點半咖啡時間,中餐兩小時,下午三點又休息喝咖啡,瑞典之所以能夠談笑間累積強大的實力,就在於他們專注做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懂得聰明賺錢。

代理瑞典重型卡車Scania的永德福汽車總裁劉振偉還記得,有一次他到瑞典,Scania執行長歐斯林開船載他一起去吃飯。Scania招待國外代理商,是包下市場一整條街,在攤販擺上漂亮桌巾和餐具,營造優雅而不奢華的氛圍。「工作和嗜好都兼顧得很好,這是什麼日子?台灣有什麼人可以過這樣的日子?」劉振偉體會,瑞典人基本功扎實,即使注重生活,也不影響競爭力。

在瑞典,處處有綠地,有綠地處必有圓亭,瑞典人稱之為「快樂的房子」,讓人聊天,享受自然。在馬爾摩機場擔任環境事務經理的愛克斯托姆(V. Ekstrom)說,瑞典喜歡大自然勝過喜歡賺錢,瑞典人人熟知Allemansratten這條自由通行權法律,土地開放給所有人,任何人都有權在私人土地上露營、散步。

美好自然,人人有權共享,在瑞典生活,怎麼捨得全都賣給工作?

[女消防員] 柯佩鳳勇搏火神 不讓鬚眉

柯佩鳳勇搏火神 不讓鬚眉

文/陳可涵



帶著男消防員往前衝


柯佩鳳,她是國內第一位女消防分隊長;同時還是女人,也是媽媽。這位全國首位第一線女性消防分隊長,表現不讓鬚眉,多次帶領男性消防隊員深入災難現場,在最接近生死一瞬間的邊緣與命運搏鬥。


柯佩鳳說,消防工作是團隊出勤,「饅頭制度」(Mentor)是這個行業中的傳統。「我八十九年從警察大學畢業後就分發到高雄市消防局中華分隊當分隊長,我要領導的同仁都是大我好多歲的男性,剛開始壓力真的很大。但可貴的是,他們會不藏私地把新人該知道的事都跟我講,幫助你成長。」


出操份量 不比男人少


在以靠體力賣命的消防隊工作,柯佩鳳說,還是有人不習慣,為什麼要找一個年輕女生來當分隊長,存在在這一行多年的刻板印象,她剛畢業的時候感受最深。「我剛畢業,要領導年紀都比我大的男消防員,就是有些同仁不太接受我,連『女生不能上消防車』的傳統禁忌也搬出來講好多次。我必須身體力行,每天的出操訓練絕不會因為我是女生就想偷懶;每天跑三千公尺,一點都不少,好破除特權的疑慮,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不要把性別差異看得太重要。」


柯佩鳳唸的是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系,警察大學要培養的是管理階層人才。她說自己從小想當老師,高中選理工組,那年聯考考上台北師大。但剛好從她那一屆開始,師範院校的公費生名額大幅縮減,而獨立聯招的警察大學提供全數的公費生名額。這是一個與聯考不衝突的選項,來自台南鄉下的柯佩鳳和父母在「唸公費省學費,將來公職是鐵飯碗」的念頭驅動下,決定先進去看看。


警察大學的招生也分為理工組與文組,當時理工組下有交通系、鑑識系、消防系,柯佩鳳說,她是憑著感覺用刪除法所以選到消防系。警察大學的新生入校前會有三個月的體能出操訓練,這三個月新生一定要住校,校方會安排懇親會,順便在這些時機把學生出操的成果秀給家長看,表示校方重視紀律的傳統。柯佩鳳回憶說,「自己還能接受這種生活,沒想到是爸爸勸我不要唸,反正還沒到繳大學志願卡。但我想法沒改,溝通完之後,我還是唸了。然後就畢業工作一直到今天。」


救災救人 忘了恐怖的念頭


有份研究說,女人的神經元連結比男人複雜且密集,因此情緒感受往往特別敏銳。但是消防員這種工作要有冷靜、穩當的自我控制能力。「其實在救災現場根本感受不到恐怖。」柯佩鳳說,「急著救命、送醫院,現場不會有個人的情緒反應的機會。反倒是事後的回想,每當值勤完畢鬆懈下來,好恐怖的念頭才會油然而生。而消防是團隊,同仁之間彼此會互相開導,藉著團隊的力量會讓妳早點脫離,少去想像負面的事情。」


結婚六年,柯佩鳳還是三個小孩的媽媽。因為幹部休假比一般消防員還少,一周只休兩個晚上(晚上六點到隔日八點)和一個早上(早上八點到隔日上午八點),其他二十四小時都要留在隊上待命,柯佩鳳能在家陪小孩時間變得好少。她說,平時是媽媽跟婆婆在帶小孩,等休假回家就專心陪伴三個寶貝小孩,親子間的互動,重質不重量。


貢獻專業就很開心


問她,如果女兒未來也想跟她走一樣的路,她會支持嗎?柯佩鳳說,她會先勸孩子想清楚自己的勇氣是否真如天賦般的「異於常人」。「這個工作要看到很多生離死別的畫面。我記得大二第一次實習,我是隊員,跟著救災,才剛開始就不斷看到屍體支離破碎的畫面,好震撼。現在的工作也是,很可能破門而入之後,是上吊自殺或屍體焦黑,或者溺斃現場屍體僵硬的負面景象。不是每個人的心理負荷能力都相同,做不到而硬撐的話只會不斷累積負面情緒,影響工作生命跟心理健康。」


工作七年,柯佩鳳笑說,「為了當公費生而簽的賣身契早就贖回來了」。問她是否想過轉換跑道,她說,因為消防是屬於專責單位,跟警察一樣,轉調到其他行政機關的機會通常微乎其微。她從二○○○到二○○三年在中華分隊,後來懷孕期間轉調內勤,今年七月底才又改調外勤。內外勤都經歷過了,比較喜歡哪一個?「都好吧,我是消防系畢業的,讓我把專業知識能力留在專業地方我就很開心了。」柯佩鳳樂觀地說。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第319期】

[藝人]黑人-在法庭上痛哭失聲的爺爺

在法庭上痛哭失聲的爺爺

你曾經在電視上看到藝人「黑人」嗎?就像他的藝名一樣,「黑人」的皮膚黝黑,可是兩排牙齒都很潔白,笑起來也十分燦爛,很適合拍牙膏的廣告。
  
黑人,本名叫陳建州。他的身材很高大,我站在他旁邊,身高只到他的肩膀。過去,他是一名籃球健將;現在,則是一名知名藝人,也熱愛公益,對推廣籃球更是不遺餘力。
  
我和黑人認識,是在一場由公視主辦的「校園感恩座談會」;他笑臉常開,充滿自信和活力,隨時把歡樂帶給大家,所以深獲年輕學子的喜愛。
  
那天,黑人在台上講了他年少時,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晚上,他正在睡覺,妹妹走過來搖醒他說:「哥,起來,爸爸出事了!」
  
「出什麼事?」黑人揉著惺忪的睡眼說:「怎麼啦?」
  
「你趕快來看電視、看NHK。」妹妹緊張地說。
  
一看到電視畫面,是飛機空難的新聞|「一架華航的飛機,在日本名古屋發生墜毀的意外,死傷人數不明……」看著電視螢幕的畫面,黑人的心,不停地怦怦跳;只見飛機墜落地面的殘骸四處散落,還不時看見殘餘火花、濃煙,以及焦黑的乘客遺體……
 
天哪,怎麼辦?爸爸是在這架飛機上嗎?爸爸是華航飛機的座艙長啊!爸爸會不會?……

NHK的衛星畫面左上角,不時打出死亡人數的統計,從個位數,到十位數,一直竄升到百位數。黑人的心,一直往下掉!家中的電話,不停地響起,都是來關心、慰問的電話。這時,電視螢幕的跑馬燈不停地播著:「華航飛機在名古屋墜毀失事……」
  
睡意,全沒了;黑人此時懸念、擔心、在意的,是爸爸的生命安危。

然而,後來電視上說,飛機上兩百六十四人全部罹難,包括八十三名台灣旅客,以及一百八十一名日籍旅客;而畫面上,赫然出現爸爸的照片,旁邊也寫著爸爸的名字。
  
黑人說:「一開始,我並沒有哭,直到凌晨三、四點,我才痛哭了起來。」

這時,黑人真的變成孤兒了,因為,他小學四年級時,媽媽和爸爸就離異了,他們三兄妹一直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而爸爸在華航服務十八年,沒有請過一天假,過的是「在天上的日子比在地上多」的日子。

我看著黑人的眼眶泛紅,聲音哽咽了。想到媽媽不在,又失去爸爸的椎心之痛,任憑誰,都會難以忍受。
  
黑人忍住眼角淚水,繼續說:「我爸爸是穿著英挺的『白襯衫』出去,沒想到,卻變成『紅襯衫』被找到。我哥哥去認屍時,體育館內全都是燒焦的屍臭味,讓人好想吐……副機長的頭磨地,被削了一大半;也有媽媽為了保護孩子,雙手緊抱著孩子,焦黑的屍體纏抱在一起,分都分不開……我爸爸的後腦,也破了一個大洞;屍體被解剖之後,又被簡單地亂縫起來,就像一個鐘樓怪人一樣……」
  
爸爸突然的離開,對黑人來說,是一大打擊。他,沒人管,血液中的叛逆因子,也因缺乏爸媽的愛,而逐漸蔓延、發酵。他為了尋求同儕的慰藉,交了一些朋友,可是這群朋友血氣方剛,喜歡翹課、喜歡打電動、喜歡瘋狂翹家夜遊……

一天晚上,黑人和這些朋友騎機車無照駕駛、夜遊;在硬闖黃燈時,與另外一輛機車「碰!」硬撞在一起—「他媽的,你騎車不長眼睛啊?你喝醉了?」兩輛車倒在地上,黑人的這群朋友立刻圍了上來,髒話、三字經也脫口而出。

這時,黑人更是第一個「開砲」,一腳就用力往對方踹了過去,大夥兒竟把對方海扁、痛揍一頓,滿頭是血,然後,一哄而散!

可是,隔天,黑人和朋友共五人,被抓進警察局了,因為他們被對方記下車號,報警抓人。而且,你知道嗎,被痛毆的這名老兄,竟然是「立法院駐衛警」。這下完了,他們被關了起來。

後來,在少年法庭法官宣判時,黑人和朋友五個人,全被銬在一起,帶到法庭。這群未滿十八歲的孩子,後面站的都是監護人─「父親」;唯獨黑人的監護人是「爺爺」,因為,他沒有爸爸、沒有媽媽。

法官一個一個問:「X先生,我馬上就要宣判了,你對你的孩子的行為,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三個爸爸,都搖搖頭。只有一個賣牛肉麵的爸爸說:「我沒什麼意見,任憑法官處置,你能判多重,就判多重,沒關係……」這時,大家都驚訝地回頭往後看。天哪,這爸爸,似乎是對兒子太失望、死心了。

最後,法官看著黑人,也看著爺爺,問道:「陳爺爺,我馬上就要宣判了,你看還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此時,爺爺竟然大聲地哭了起來。爺爺一邊哭、一邊心碎地說:「法官大人,我這個孫子……從小就沒有媽媽,爸爸也在去年,因為華航名古屋空難……走了……法官大人,都是我不好……是我……沒有善盡教養的責任,沒把他教好……我希望……你能原諒我孫子,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不要把他關起來……法官大人,如果,你要我跪下的話……我現在就可以跪……」爺爺一直嚎啕大哭,也一直擦著眼淚、鼻涕。
 
「一個老人家,一直放聲大哭,整個法庭,就只有聽到我爺爺的哭聲,可是,我始終不敢回頭看我爺爺一眼,我完全沒有勇氣正眼看他……」黑人在我旁邊,拿著麥克風,對著台下的學生,真心地繼續說道:「當時,爺爺的這一番話,深深刺進我的心,那時我低著頭,站在前面,我的眼淚也掉下來!」

或許是爺爺的眼淚和告白,感動了法官,最後,法官輕判陳建州在家「保護管束」,警察每天會到家裡來巡察;而他的其中兩名朋友,被關入台北觀護所,拘役十七天……

從那一刻起,黑人決定要洗心革面、改過自新,他天天苦練籃球。
 
黑人說:「我爺爺、奶奶對我很好,每天我練完球回家,都很晚了,奶奶都會煮菜給我吃、補充營養;可是,我實在沒有臉見他們,我都是躲在院子外、趴在牆上偷看,看爺爺、奶奶都累了,都回房間睡覺之後,我才敢偷偷回家……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變好,不能變壞;我要用籃球,來證明我改過向善的決心。」
 
那一年,黑人因爺爺的眼淚,而改變了自己;他也在不斷苦練之後,被選為「亞青盃國手」,代表臺灣出國參加比賽。他,走正路、走大路,不再走夜路。他在台啤籃球隊,當一名不支薪的副領隊和行銷總監,也激勵球員用「認真的態度」打球。

您知道嗎,台啤隊曾經瀕臨解散,卻在二○○七年,將士用命,勇奪超級盃籃球賽總冠軍!

心靈小啟示

人生的旅途,充滿許多的變數、意外與無奈。父母離異了,父親遭到突然的意外,離開了……這都是年少的孩子所不願看見的,卻也是不得不承受的。
  
然而,這就是「老天的無情考驗」;老天總是選擇我們最痛、最不願的地方,來考驗我們,不是嗎?
  
因為人生充滿著太多突來的意外,所以,我們都必須「多留一份愛,來愛自己和家人」。說真的,我們親愛的父母、兄弟姐妹什麼時候會離開我們,沒有人知道;但,多一份關心和愛,來愛自己的家人和親人,我們就會發現—「多愛別人,就會獲得更多的愛。」

同時,一個人的卓越,來自「自我約束與承諾」。

黑人因著爺爺的眼淚,而改變。他自我約束,也期許自己奮發向上、改過向善;真的,「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高度。」只要自我約束,勇敢走自己的路,就可以看見美好的人生景物啊!
  
所以,我們都要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事,好好的去發揮它;就像黑人,籃球對他而言,是「興趣」,也是「使命」,他全心投入!我們的工作,若能是興趣,也是使命,就會讓我們感到快樂,而專注地把它做到最好。

[女強人]一年拚出一億業績的超級店長


一年拚出一億業績的超級店長

三大戰術打造十四人戰鬥團隊

從一個連電腦開機都不懂的門市小姐,到年營收近億元的歐德傢俱旗艦店長,她如何辦到的?

(文)李郁怡 

她三十三歲才進入家具業,之前,平均每不到兩年時間就換工作,職業生涯老不順遂。現在,她所帶領的銷售團隊,交出了去年年營業額突破新台幣一億元的成績單,成為連鎖業中的超級店長。

十一月中旬的一個下午,比約定的時間早了一點,《商業周刊》採訪團隊來到這位超級店長——歐德傢俱林口店店長李采玟的辦公室。

位在林口鄉,只有二十坪大的辦公室,第一眼先是看到,天花板上整整齊齊掛了兩百多張的獎狀,隨著風扇飄揚,牆上寫著當月的業績目標,整個工作場域充滿戰鬥氣氛。

好幾個辦公桌前貼著一張紅字條,仔細一看,其中一張上面寫著,「親愛的第×組夥伴,時間已經過了十三天了,你們還尚欠我三百三十二萬元整的業績,請快快還錢!你的債權人:店長留。」

一陣「哈!哈!哈!」的爽朗笑聲從辦公室門口傳了進來,「我很像討債公司的吧!」李采玟一身黑色褲裝,半開玩笑的說。

在家具零售業中,如果有一家店的年營業額可以做到五千萬元,帶領這家店的店長就可以算是業界的佼佼者。但是李采玟所帶領的歐德傢俱林口店、不只營收突破億元,今年上半年營收成長率與去年同期比較達二○○%、單位坪效超過百萬元等傑出成績,打敗數十家參賽的業者,贏得今年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頒發二○○七年全國商店傑出店長暨業績成就獎。

這個成績單背後的成功關鍵,在於她能成功打造出一個業務「戰鬥團隊」。

而在系統家具業之中,做到這點格外困難,「因為業界削價競爭非常激烈,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底薪低、業務員流動率很高。」一位歐德傢俱競爭對手品牌的主管表示。

但李采玟辦到了。歐德傢俱內部對六百位基層業務員月營業額最低要求是七十萬元,但是她帶領的十四名業務員中,月營業額經常超過一百萬元的頂級業務員比例超過三分之一,而公司內部第一位和第二位創下月銷售額五百萬元紀錄的頂尖業務員,也都是她的「徒弟」。

「強悍!」是同業、長官與下屬一致給李采玟的評價。

「她是那一種,如果今天業績做到了預定目標一○○%,慶功一晚,隔天就會另外訂定新的業績目標的人。」她的上司,歐德傢俱董事長陳國都表示。

千里馬遇伯樂:連拿十個月底薪 老闆仍不放棄,還犧牲假日培植她

李采玟學歷不高,出身台東的高商,今年四十一歲,她三十三歲才進入家具銷售這個行業。入行之前,做過保險、汽車、化妝品銷售,每個工作都做不長。

「我個性太直了,常常得罪人也不知道。」因為心直口快,七年前,剛剛到歐德傢俱日月光門市賣兒童家具,當時的她,受到同事排擠,業績表現也不佳,曾經捱過十個月只有不到兩萬元底薪的日子;所有人都看衰她,當時只有她口中的職場恩人,歐德傢俱現任董事長陳國都支持她,特地在假日陪她排班當值,教她面對顧客。

「從來沒有人對我有這麼深的期待。」李采玟為了報答長官的知遇之恩,不僅捱過職場適應期,還決心,「我要證明,他沒有看錯人。」

剛開始連電腦開機都不懂的她,靠著一股勁,學會電腦繪圖,同時業績從零開始,衝到單月近兩百萬元,靠著業績表現升上副品牌事業主管,後來接任歐德長庚店店長,又將長庚店業績由每個月四、五十萬元提升到近八百萬元,最後被派到林口店接任旗艦店店長的職務。

戰術一:挑最「聽話」的人,養成標竿業務員

去年她接下林口店之後,決心要建立團隊戰鬥氣氛,第一步就是從團隊裡挑選「最聽話」的人,以幾乎是一對一貼身教導,打造團隊裡的第一名超級業務員,「樹立標竿」開始。

「能力不重要,我只用『聽話』的人!」 她表示,「聽話就是工作態度,這個銷售團隊,誰要得到我的幫助,就必須表現得比別人更加認真。」

她認為「聽話比能力重要」的原因在於,在系統家具業,業務除了要擔負銷售業績外,還要會設計繪圖、財務計算,提供顧客室內免費裝潢諮詢服務、還要監工、自負每個案子的盈虧,她三十三歲入行,花了整整七年時間才學會每個環節的成敗「眉角」(台語:關鍵),但她如果希望快速的帶出業務成績,就必須要讓她所帶領的、這一群平均年資不到兩年的年輕業務員,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完全遵照她的指導,養成讓顧客信賴的專業感,沒有時間等待他們一步步嘗試錯誤、慢慢成熟。

劉長守是李采玟一手帶出來的第一批超級業務員。他回憶李采玟曾經陪他一天十幾個小時,連跑五、六個客戶室內裝潢現場,範圍涵蓋整個大台北縣市與桃園市,連教幾個月,從室內丈量開始,教到與客戶銷售話術及應對進退,鉅細靡遺。

「(月)業績一百萬是基本、兩百萬是標準,三百萬是目標。」隨著業績成長,劉長守的好勝心被激起,跟了「師父」一年之後,他自己提出要挑戰企業內部從未有人達成的月營業額五百萬元的業績目標,而且達成了。

戰術二:讓儲備人才超過水位,製造競爭感

這位超級店長另一個打造戰鬥團隊的心法,是先打造「明星球員」,製造團隊的標竿,同時儲備超過水位的「板凳球員」,讓團隊中的成員隨時處在可能被取代的危機意識之中,拚命往前衝。

看透年輕人彼此之間好強爭勝的人性,李采玟在建立團隊之初時,先「重點培養」第一名當月業績五百萬元的頂尖業務員,等到他的表現趨穩,就轉而用同樣方式再培養第二名、第三名,甚至故意讓頂尖業務員的座位排在面對面,藉此製造團隊的競爭氣氛。

李采玟表示,培養戰鬥團隊的方法,是她從企業培養幹部的訓練課程中學到的,她記得當時老師提過,「業務團隊成員彼此如果感情好,成績一定不好;成績好,感情一定不好。」她寧取後者。

戰術三:高手領隊分組,激勵資深員工帶人

設立標竿,只是激發戰勝意志的第一步,她又將旗下十四名業務員分成四組,讓四名業績穩定的百萬業務員各自帶領一個團隊,開始業績競賽。

「如果一家店需要十個人,那我就用十二到十四個人,用人的費用不是我優先的考量,重點是要讓舊人隨時都感受到新人的挑戰氣氛。」她認為,培養人才,透過培養超級業務員是一種方法,而隨時讓一家店的人才超出標準水位,則是另外一種方法。

今年下半年,她增選了新人,業績目標也隨著用人增加而做了加倍的調整,依個人業績的表現決定汰換,她訂出新的業績目標,單店月營收要從目前一千萬元再往上衝到兩千萬元,如果做不到,「那就炒掉兩個人。」

她在員工辦公桌前貼的「討債紅字條」,上面寫的金額,就是每一組當月還沒有達成的業績。每一組,都有自己的業績目標數字。

讓頂尖業務員擔任小組領導人,以團隊競賽來激勵資深同仁帶領資淺同仁,好處是讓團隊業績可以接棒表演,不會仰賴少數明星。

千里馬變伯樂:不惜扮大黑臉 若沒帶出業績,做人再和善也沒用

當然,作風強悍的領導人,考驗往往在於如何帶「心」,讓屬下雖然在高壓之下,依然可以甘願服從領導。

李采玟回憶一年半前,剛開始帶林口店時,因為高標準的管理要求,讓她的下屬與她衝突不斷,尤其是她決定「重點培養」超級業務員、樹立起組織競爭標竿時,很多下屬不滿意她「不公平」,當時流言四起,還發生部屬一起聯合抵制她的場面。

如今,她的領導風格仍舊強悍,「他們(業務)的心不需要向著我,只要向著公司、向著老闆就好。」只要能夠達到組織目標,即使要李采玟扮演超級大黑臉,她也毫不遲疑。

但是她也學會細膩,「經常看到她和部屬跑到室外抽菸打屁,她總說抽菸時自己就不是店長,但是回到辦公室,還是要公事公辦。」李采玟的同事透露道。

另一方面她也學著授權,將管理的職責交到組長手上,對更為資淺的新進同仁,觀察的時間多了,而不像早年帶標竿業務員那樣貼身教導,新進同仁的壓力也較為減少。

李采玟笑說自己現在有點改變了,因為「老闆有交代(要她不可以太嚴格)。」陳國都對這名手下愛將,領導風格上的優缺點都看在眼裡,知道她如果要再上一層樓,不能只憑強悍與企圖心,經常在關鍵時候會點她一下。

[企業人物] 慈善家 郭台銘

《2007財經風雲人物》郭台銘
緋聞與亞曼尼之後的改變
今周刊.文.楊方儒

今年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公益年!他以大手筆、多角化的社會責任行動,企圖從穿著亞曼尼鬧緋聞的首富企業家,搖身一變成為愛心慈善家!

「在地上投資的都會過去,但在天上投資的,將在人世存到永遠。」九十七歲辭世時,大亨洛克斐勒在自己墓碑上淡泊地如此寫著。

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傳奇!洛克斐勒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位億萬富豪,也是美國第一家托辣斯集團的創辦人。他沒有背景,童年時夢想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年輕時眼裡只看得到金錢,年老時卻把財產全都捐了出來。

成立九十五年來,總部設在紐約的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已是國際非營利組織巨擘;持續贊助科學發明、文化藝術、糧食安全、醫藥健康、社區發展等多元領域,甚至催生發明盤尼西林,全人類同受其惠。

我們熟知的郭台銘,有可能成為華人版的洛克斐勒嗎?

撇開八卦新聞不談、放下感情事件不看,二○○七年的郭台銘,大把心思挹注在社會公益上。

他掏出一五○億元捐贈台大,要打造全球最先進的治癌醫院,還拿了七億元要建希望小學、五百萬元蓋了流浪狗之家、贊助演出音樂劇《四月望雨》。至於在老家山西造橋鋪路、幫助失學兒童,據傳在中國總捐獻金額已高達五十億元。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觀察,永齡基金會大手筆、多角化的公益行動,與洛克斐勒基金會極相似。

至於郭台銘個人,從利己到利他,價值方向的轉變,也讓兩岸社會強烈感覺到,他亟欲從首富企業家,成為愛心慈善家!企圖翻版洛克斐勒的人生。

「上山賺錢很容易,要下山,腳跟卻會很痛!」同樣是台灣人創業典範的張明正,近三年來放下了生意,參與社會事業,他的關鍵心得是:從競爭到不爭,是個試煉!

因為行公益,不能用ROI、KPI來衡量,也不是一季、兩季就會有成效,一場場都是長期抗戰,還要關注受益人極細微的心理需求,與做企業的邏輯大不同。

深入衡量郭台銘的公益思惟,兩個關鍵是,持續力與目的性。

十五年前,美西玉山科技協會首任會長李心培,發了一封信給十幾位創會理事。

這封信裡面提到,他的太太姜文鈞,即將在舊金山灣區創辦「博愛文化中心」,扶持更多弱勢背景的青少年。當年還未成名得利的郭台銘,就從一年一千美元開始,到二○○○年增加到一年兩萬美元,成了博愛年年捐助金額最高、惟一名額的「diamond sponsor」。

「我跟他從未碰過面,每年都是跟小朋友們,用信紙表達感謝之意!」說起與郭台銘的緣分,姜文鈞語氣明顯激動起來。

她又說,博愛至今幫助了將近兩萬名青少年,不以華裔為限。最近有一名柬埔寨小男生,曾經三次逃學被抓,還吸毒參加幫派,博愛協助他戒毒與脫離幫派後,還幫他轉學換新環境;最近他的成績單,各科都是「A」,讓博愛成員們都非常感動。

台灣人都以為,在弟弟郭台成與妻子林淑如走了後,與癌症奮戰五年的郭台銘,才開始有了捐獻念頭。不過,老矽谷科技人、建漢科技董事長李廣益,就感動的說,「郭老闆回饋社會的心,不是突然,是長期醞釀的!」

跟姜文鈞一樣,從來沒有跟郭台銘見過面的,是暨南大學教授、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李家同。

「幫小孩補習,永齡的年輕人做得真不錯!」李家同笑著說,鴻海與聯電等大企業,複製博幼在南投鄉下的作法,已經在全台招募了十多所大學的大學生,從周一到周五,為偏遠社區課業落後學童,進行大型課後輔導。

《經濟學人》最近指出,貪婪已經退場!企業美德,或說是具備美德的形象,才是流行。在李家同口中,台灣的企業社會責任力量,已經像個大車輪一般滾動起來。

在美國,巨富所成立的基金會,多半會針對特定主題,長期深化支持。

今年中,中國慈善企業家排行榜上,郭台銘與旗下富士康公司,榮膺探花位置;除了大規模進行的助殘、助學、義診、環保,郭台銘隨手一張人民幣三十萬元的支票,就救活一位十歲的血癌小男童。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是洛克斐勒的另一句傳世名言,如今看來,郭台銘也真的虛心聽進去了…(本文節錄自《今周刊》571期)

[企業人物]敢賠才能賺 孫正義大玩以小搏大術


敢賠才能賺 孫正義大玩以小搏大術

熬過四年虧損,軟銀成為日本網路霸主

他投資眼光精準,楊致遠、馬雲都靠他的資金翻身;他作戰策略精準,打敗DoCoMo,成為日本最大寬頻服務業者。現在,他預言手機上網崛起,將全面顛覆既有商業模式。

(文)林宏達

試想你面對這樣的狀況:你計畫進入一個以前從未碰過的產業,但只花十分之一的資本額,就要挑戰這個行業裡的霸主,你該如何做才有勝算?

日本軟體銀行執行長孫正義就面臨這樣的難題。六年前,他挑戰的公司不是一般公司,而是一年營業額新台幣一兆四千億元(以二○○六年計)的日本電信業龍頭NTT DoCoMo。

六年後的今天,孫正義不但在競爭中活了下來,還擊敗NTT DoCoMo,成為日本最大的寬頻ADSL服務提供廠商。

十一月十三日,孫正義站在澳門GSMA大會講台上,這是全球行動通信一年一度的盛事,現身解釋他以小搏大的過程。

「瘋狂」,是分析師們對孫正義的印象。他能賺,卻也更敢賠,他用旁人覺得瘋狂的方法,一口咬住自己認定的趨勢,也緊緊咬住對手的弱點。

六年前,孫正義就是因為看清對手固守傳統電信業商業模式的弱點,才用近乎瘋狂的方法投資網路電信,雖然前四年軟體銀行一年要賠掉十幾億美元,但他堅信網路通訊的模式,會更有利消費者。「當時,每個人都說我們瘋了,後來連我們自己都發現,我們真的是瘋了,」他說。

但從結果論來看,今天,孫正義無疑是全亞洲最會投資網路趨勢的人。他在雅虎只有十六個人的時候,投了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二百萬元),後來他賺回三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億元。

孫正義也在中國電子商務霸主阿里巴巴還沒有營收時,投資了兩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億四千萬元),成為阿里巴巴的主要股東,他驕傲的說,阿里巴巴掛牌後,市值已高達二百七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七百億元)。

孫正義現在手上同時擁有四十五家上市公司,孫正義的強項就是在這些公司還小的時候投資,「我還有幾百家公司等著上市。」他說。

孫正義不只會投資,日本最大的線上遊戲公司、最大的入口網站、最大的電子交易網站、最大的網路拍賣平台網路服務,都是他的公司,「在日本,我們就等於雅虎加Google加eBay。」他驕傲的說。

拿汽油和官員談判 打破光纖網路獨占局面

「有的時候,瘋狂才會帶出真正的創新,」孫正義說。

說起瘋狂,孫正義六年前,拿著汽油和打火機衝進日本總務省,強迫官員談判,要求修改規則,不讓對手NTT DoCoMo獨占光纖網路。當時日本大部分用戶還在用撥接上網,但孫正義認為寬頻時代即將到來,他不惜與對手及官方對壘。

創新也需要勇氣。雖然資本額只有對手的十分之一,但孫正義卻刻意拉高技術競爭門檻。當時NTT DoCoMo只能提供最快每秒一.五M(百萬位元組)的寬頻服務,軟體銀行一出手就推出每秒傳送八M資料的寬頻服務,傳輸速度增加四倍多。雖然分析師估計,以日本當時的上網人口,軟體銀行很可能因此破產。

軟體銀行以小搏大的背後,其實是精細的商業計算。當時日本的國內長途電話十分昂貴,「我們卻比Skype更早推出免費的網路電話,」孫正義說,他讓軟體銀行的寬頻用戶可以打免費的網路電話,不但讓寬頻用戶迅速增加,還削弱對手的獲利能力,把敵人的弱點變成自己的養分。

為了搶占寬頻平台,孫正義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前面四年,他一年要賠掉十億美元,但他用網路公司的商業模式猛打傳統電信公司的弱點,讓DoCoMo難以推出和軟體銀行競爭的寬頻服務,結果六年後,軟體銀行累積出近千萬戶的寬頻用戶,去年軟體銀行帳上終於出現五百七十五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七十億元)的稅後淨利。

除了瘋狂,孫正義的企圖心也強烈得驚人,「我恨第二名,在我的字典裡,第二名根本不存在。」

目前孫正義要搶的下一個第一名,就是手機寬頻上網。他預言,不但手機上網的時代就要來了,連用手機講電話也將變成免費。

孫正義認為,從撥接到寬頻,不過是網路革命性改變的第一階段,接下來,手機寬頻上網將會是下一個主流。現在,全世界PC(個人電腦)一年賣出兩億台,手機卻大賣十億支,五比一的比例,宣告手機上網的主流時代即將來臨。

去年四月,孫正義花了一百五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億元)的高價,買下日本第三大行動電話公司伏得風(Vodafone),做為進軍手機寬頻上網的入口。過去這家公司從來沒有擺脫過第三名,訊號差、覆蓋率也不好,孫正義改造伏得風的方法,一個字:focus(專注)。

將創造零通話費 讓手機成為電子商務通路

孫正義的方法,是把手機從通話的機器變成上網的機器。他先把手機網路全面更新為高速3G網路,同時改造手機,只要按下手機上的一個特殊按鈕,就可以直接透過3G網路和近似iPhone的大螢幕連上他擁有的日本雅虎首頁,讓消費者用手機取代電腦上網。

孫正義預測,未來語音帶來的營收,可能只占公司總營收的二、三%,手機上網的營收將大幅超越語音,「我們可以毫不在乎的把語音變成免費服務,送給消費者,」孫正義表示。

現在軟體銀行賣出的手機中,九九%是3G手機,過去六個月,他已經是日本行動電話業者中,新用戶增加最快的公司。有一天,手機通話服務會變得完全免費,「這聽起來有點瘋狂,但是未來一定會發生,」孫正義說。

「手機上網的確是未來的趨勢,」中華電信公司協理石木標分析,以中華電信為例,3G開台的前兩年,只累積八十萬用戶,但3G手機數量增加,加上3.5G網路即將上路,光今年一年,中華電信就增加一百多萬的3G用戶,且3G使用者的手機上網費用,已經明顯增加,「現在手機上網的環境已經成熟。」石木標說。

現在孫正義不僅要大幅用手機上網創造下一個商業模式,他還準備玩哪一個賺錢的新花樣?面對本刊記者的問題,孫正義的答案是:「電子商務」。

孫正義分析,在電腦上購物,不但付款麻煩,也有安全問題,他的計畫是,拿到手 機平台主導權後,消費者在手機上看中意的產品,只要直接購買,貨款就會加到下個月的電信帳單中,也就是說,手機也變成了直接下單的銷貨通路。

「這個趨勢才剛開始,」孫正義極有信心的說。這次,恐怕不會有人質疑這個狂人的想法了。


*孫正義小檔案

出生:1957年
學歷: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系畢業
經歷:24歲成立日本軟體銀行,38歲公司股票上市,40歲成為美國雅虎最大股東,51歲擁有45家上市公司
現職:日本軟體銀行執行長

[發生在印度的小故事] 你所擁有的,已是那麼足夠

生命/候文詠

我和一位朋友傾談,他說雖然有兩份工作,而每月的收入卻非常低,

但他已很高興了。我很奇怪他還可以那麼開心,因為他的收入微薄,

要節衣縮食才可以供養他年邁的父母、岳父母,太太,兩個女兒,還

有一般家庭的各項開支。

他解釋說,那是因為數年前他在印度目睹一件事件的啟發。當時他因

為一次重大的挫折、心情低落,所以到印度散心。他說他親眼看到一

個印度婦人,用刀將她的兒子的右手切下來。那婦人無助的眼神,以

及四歲稚童痛苦的呻吟,至今仍令他心頭作痛難以釋懷。 你可能會

問:為什麼那母親要這樣做?是否她的小孩太頑皮,或是他的手受到

感染?都不是,原來只是為了行乞!那絕望的母親特意把孩子弄成傷

殘,只是為了使他可以在街上行乞。我的朋友嚇呆了,他把他吃到一

半的麵包放下,隨即有五六個小孩湧至,爭食這片佈滿沙石的麵包,

就如面對飢餓時的自然反應。他對這情景很吃驚,他要導遊開車把他

送到最近的麵包店,他去到其中兩家,把所有的麵包都買下來,麵包

店的老闆很愕然,不過還是願意把所有都賣給他。他花了不足一百元

,就買到約四百塊麵包(即每塊少於 25仙),又用了一百元買一些日

用品。於是,他坐在一部載滿麵包的貨車往街上去,當他分發麵包和

日用品給那些大部份是傷殘的兒童時,他們都報以歡喜和鞠躬,就是

這樣,他在生命中第一次想到人們怎麼可以為一片價值不足25仙的麵

包而那麼感動。他開始對自己說,他是多麼的幸運:他有個完整的身

軀,有一份工作,有個家庭,有機會抱怨食品的好與壞,有機會穿衣

服,有機會擁有很多這些人沒有的東西。現在,我開始想到和感受到

:我的生命是否真的那麼差?也許吧?但想到這故事,我就覺得不是

那麼慘。你呢?或者下一次你覺得自己的生命很差的時候,想想那個

因為行乞失去了一隻手的小孩吧!『滿足感』不是來自去滿足於你想

要的,而是能感受到:你所擁有的,已是那麼足夠。

小黑貂變大老虎-諾基亞不朽神話


小黑貂變大老虎-諾基亞不朽神話

如果不是諾基亞,芬蘭經濟難以振衰起蔽;如果不在芬蘭,諾基亞也不可能榮登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商寶座。

兩者宛如水幫魚,魚幫水。

只不過在全球化的時代,諾基亞這條大魚會不會游往他國?

文/蕭富元 攝影/楊煥世

就算你願意花兩百歐元(約一萬台幣),在九月的赫爾辛基也未必能找到一間旅館落腳。來自全球幾十國、上千名諾基亞(Nokia)供應商,早已將市區旅館預定一空。

九月的諾基亞全球供應商大會,台灣移民戲稱為「信義計劃區」的Kamppi中心,在香港人開的高級中國餐廳「皇朝」裡,偶而還會瞥見鴻海員工,和韓國三星幹部湊在一起吃飯,聊聊光寶最近斥資三億歐元,買下一家諾基亞在芬蘭的模具供應商。

芬蘭人不敢想像,如果沒有諾基亞,芬蘭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要寫一部芬蘭現代史,絕對少不了諾基亞這一章。諾基亞和聖誕老人一樣,已成為芬蘭不朽的國家神話。

每個芬蘭人都可以告訴你,一百四十二年前,這家位在芬蘭西南部諾基亞河畔的木材紙漿工廠,怎麼樣從做衛生紙、橡膠、電纜起家,後來跨入電視機,最後成為全球行動電話的超級巨人。

芬蘭的開創者

諾基亞的生命史,也是芬蘭國家競爭力變遷的縮影。

據芬蘭科學院紐約辦公室主任、《諾基亞革命》作者史坦巴克(D. Steinbock)研究,諾基亞發展歷程的三大策略轉折點,和芬蘭經濟從生產要素導向,演變為投資導向,最後進步到創新導向,若合符節。

「在每個發展階段,諾基亞都是芬蘭重要的開創者與先發者,永遠勇於冒險,不當追隨者,」史坦巴克觀察。

諾基亞之於芬蘭,還不僅只是第一大繳稅戶而已。

鑽研行動科技的史坦巴克回顧歷史,芬蘭獨立後爆發內戰(一九一八年),領導右派白軍和親蘇紅軍對抗的,正是諾基亞前任董事會成員曼尼海默。當時諾基亞總裁佛吉赫姆,也披上戰袍,成為公司所在地的白軍將領。

有很長一段時間,諾基亞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遠遠超過它的國家,更是芬蘭經濟振衰起蔽的最大功臣。

富可敵國 營收比總預算多

芬蘭勞工經濟研究所所長基恩德(J. Kiander)歸納,芬蘭競爭力能超越工業強國,大部份要歸功於諾基亞在九○年代的高速成長。諾基亞一家公司,產值就佔芬蘭四%的GDP,和四分之一出口值。芬蘭年經濟成長率三.五%,其中的一%是由諾基亞創造。

說諾基亞富可敵國一點也不為過。去年總營收四一一億歐元,比芬蘭政府一年總預算還多。芬蘭引以為傲的研發投資,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經費,是來自諾基亞的貢獻。

諾基亞的成功,帶動芬蘭數百家新科技公司成立,總共為芬蘭開創了四萬多個工作機會。至今,諾基亞全球六萬八千名員工中,芬蘭籍員工仍佔了一半。

芬蘭不能沒有諾基亞,相對的,諾基亞也不能缺少芬蘭。芬蘭國家政策獨厚資訊通訊產業,傾產官學三方,全力建立壓倒性競爭優勢,諾基亞從中壯大實力。如果不是在芬蘭,諾基亞也不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

芬蘭人是出了名的寡言。美國語言學者曾開玩笑說,芬蘭語是全世界最好學的語言,「因為根本不必開口。」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曾暫居芬蘭,他生動觀察到:「芬蘭人通行兩種語言,卻選擇保持沉默。」

Linux程式發明人托瓦茲就深切體會,芬蘭人不喜歡面對面溝通,於是熱烈擁抱手機這種發明。諾基亞轉向手機生意,沉默的芬蘭人功不可沒。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曾經研究,諾基亞的組織很像爵士樂團,非常有彈性和流動性,這也是諾基亞的芬蘭基因。將諾基亞帶向頂峰的前任執行長歐里拉就剖析,諾基亞能夠成功,在於它「沒有階級、非常扁平」的芬蘭性。

諾基亞的環保DNA

芬蘭人酷愛自然的天性,也反映在諾基亞的生態足跡。

在國際環保組織眼中,諾基亞一直是綠色企業的典範。在諾基亞工作二十五年、負責環保事務的副總裁索米能(K. Sorminen)表示,諾基亞的使命之一,是成為環境議題的領導企業,芬蘭工程師在發想新產品時,都不會忘記他們的綠色初衷。

諾基亞每年要舉辦國際環保論壇,辦公室的能源消耗量每年也要減少六%,「芬蘭人的環保意識已經嵌入諾基亞的DNA,」索米能說。

全球化消弭了國家的疆界,企業的國籍也愈來愈難定義。諾基亞到底還算不算原汁原味的芬蘭公司?

從股權結構來看,諾基亞是「美國人的」;從決策管理而言,諾基亞又是不折不扣的芬蘭公司,直到四年前,諾基亞資深管理階層才第一次有非芬蘭籍進入。

四十九歲的諾基亞企業溝通副總裁蘇米寧(A. Suominen)強調,沒有了芬蘭特質,諾基亞就不是諾基亞。在自我介紹時,蘇米寧指著自己的名片,帶著優雅自信的笑容說,在芬蘭文中,她的姓氏就是「芬蘭」。

芬蘭的血統,強化了諾基亞硬科技中的軟性氣質;諾基亞的存在,推升了芬蘭意識的認同。就像是活水中的活魚,彼此互相幫襯。

諾基亞手機擺在會議桌上,線上防毒軟體公司F-Secure創辦人席拉斯瑪(R. Siilasmaa)正在等待諾基亞執行長康培凱(Olli-Pekka Kallasvuo)的電話。從小喜歡電腦、十九年前創業的席拉斯瑪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變成諾基亞的供應伙伴。他認為,諾基亞對他們這些後生晚輩的最大啟示,是證明芬蘭企業也可以是世界領導者。

「以前芬蘭的大企業只能做橡膠靴和衛生紙,現在我們可以做全球最主流產品的第一大品牌,」席拉斯瑪親身體會,受到諾基亞鼓舞,芬蘭這十幾年創業風氣日益旺盛,創業者也比過去有自信。

在古芬蘭文中,諾基亞原指棲息在諾基亞河畔的小型黑貂。小黑貂如今化身行動通訊的大老虎,愈來愈國際化,芬蘭味道也愈來愈淡。

儘管受益於全球化,芬蘭人不免焦慮,諾基亞會不會總有一天要外移他國?下一個諾基亞又在哪裡?

小國快飛 愛沙尼亞成北歐明日之星


小國快飛 愛沙尼亞成北歐明日之星

一個人口僅有一百三十萬人、還不及台中縣的迷你濱海小國,去年的經濟成長卻超越中國、國民所得也逐漸追上台灣。

小,是愛沙尼亞的劣勢與優勢。

歷史的悲情、地理的限制,卻都成為她化劣勢為優勢的助力。

文/王曉玟 攝影/狄英

遙遠的愛沙尼亞,十一月早晨。

首都塔林的舊城已斑駁了五世紀,紅色圓頂的古城門藤葛垂垂、鵝卵小路曾響起入侵者脆亮的馬蹄聲。駛離這中古小城,往西南方緩行二十分鐘,就抵達顛覆二十一世紀電信業、網路電話Skype的誕生地。

後腳還是百年歐洲歷史,前腳就闖進現代網路科技。

塔林市區Skype三層樓半的現代辦公室裡,早上九點還暗暗的,三五成群的男女工程師開著小燈安靜工作。桌上沒有電話機,天花板上吊著鱷魚氣球,休息區有撞球檯、芬蘭浴,開會地方紅色的背景活像個小劇場。

即使被eBay以天價二十六億美元收購、全球用戶高達兩億四千六百萬人,國際知名的Skype,仍將研發留在名不見經傳的塔林。

「寫出Skype程式的是愛沙尼亞人、品管各種Skype產品的也是愛沙尼亞人,技術都在這裡,」Skype發言人阿拉克(V. Arak)低調中帶著一絲自豪。

當愛沙尼亞急著尋找小國新道路,Skype是最醒目的路標:集中國力,發展知識密集產業。

塔林,是Skype的大腦、Skype全球最大的辦公室。三百多名愛沙尼亞工程師在這裡低頭默默開發下一個殺手級應用。

訪客到達當天,Skype已準備好與和記電訊(Hutchison Whampoa)在英國、香港等八個國家推出Skype手機。很難想像,這支有兩百萬畫素鏡頭、MP3 player、Skype按鍵、由中國夏新電子代工製造的Skype手機,背後功臣竟是一張張陌生、沉靜、年輕的愛沙尼亞臉孔。

小國大翻身

不知不覺中,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愛沙尼亞後發先至,扮演起「創新」的要角。

蘇聯高壓統治半世紀後,波羅的海三小國轉身跳入自由市場經濟。短短十六年,鹹魚大翻身,一躍成為歐洲最耀眼的新星。

歐洲人甚至為波羅的海三小國取了新名字:波羅的海三小虎(Baltic Tigers)。

數字會說話。波羅的海三小虎的經濟成長,是近年全歐洲最快的。

三小虎中,愛沙尼亞改革最銳、進步最猛。今年,根據IMF統計,愛沙尼亞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達二萬一千元美元(見表二),在三小虎中最高。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的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上,愛沙尼亞去年排名第二十五,緊追南韓;今年排名第二十七,依舊領先中國、東歐、中東等新興國家。

在經商環境、經濟自由度、與全球化指數各項評比中,愛沙尼亞甚至遙遙領先台灣(見表三)。英國BBC就以「網路革命先鋒」形容愛沙尼亞。當台北還以數位城市自豪,今年春天,愛沙尼亞國會大選已舉辦網路投票,成為世界第一個網路投票的國家。

即使愛沙尼亞經濟即將趨緩,也是健康的「軟著陸」。愛沙尼亞央行將明年經濟成長預測從八.四%調降至七.三%,對過熱的經濟、飆漲的房價,適時踩煞車減速。

這個從中世紀就輪番遭丹麥、瑞典、德國、帝俄殖民的悲情小國,為什麼一獨立就能高視闊步?

一個人口僅有一百三十萬人、還不及台中縣的迷你濱海小國,為什麼一成長就能躋身先進國家之列?

小,是愛沙尼亞的劣勢與優勢。

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三小國加起來人口不過七百萬人,人口不到台灣三分之一,面積約五個台灣大。三國國民生產毛額(GDP)加總約一○二二億美元,不及台灣三分之一、還佔不到歐元區的百分之一。放在全球版圖上,波羅的海三小國的經濟規模不過是滄海一粟。

但,正是因為小,愛沙尼亞可以快,可以成為施政、科技、商業的創新輻輳點。愛沙尼亞有三快:政策改革快、企業創新快、人民改變快。

小國改革快

「快,是我們最大的長處,」愛沙尼亞企業協會(隸屬愛國經濟部,為官方外貿投資機構)局長馬海克.馬基(Marek Magi)沉思了一會說。

愛沙尼亞前任總統梅里(Lennart Meri),是位作家、劇作家兼電影導演。他在位十年,以動人的演講,鼓舞人心士氣,領導愛沙尼亞大轉彎。他曾說,大國改革就像大郵輪轉彎,慢又難;小國改革卻像獨木舟轉彎,快又簡單;錯了就調頭,失敗風險低。

正是因為不怕失敗、不怕失去的心理,讓愛沙尼亞的改革小艇快速前進。

九○年代,愛沙尼亞政府閃電推動一連串財政改革,以固定匯率化解獨立初年的通膨危機、以單一稅制吸引國際投資人,為經濟政策定調。

七年前,愛沙尼亞更將企業所得稅降至○%、個人所得稅降至二二%,北歐資金開始跨海蜂擁而至。三年前,波羅的海三小國加入歐盟,一舉排除關稅、配額等貿易壁壘,搭上北歐經濟圈的成長列車。

加入歐盟後第一年,愛沙尼亞就成為歐盟新會員國十國中、人均外人直接投資最高的國家,勝過台商青睞的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各國。

北歐是「好鄰居」

北歐,拉了愛沙尼亞一大把。

去年,愛沙尼亞外人直接投資金額一一八○億歐元,芬蘭與瑞典兩國就佔了六五%以上。

鏡頭轉到塔林市郊。只要把路標上的愛沙尼亞文換成英文,整齊劃一的街道、線條俐落的加油站、辦公樓,直如美國小鎮的翻版。

隱身塔林十分鐘車程市郊的,還有歐洲最大電子製造服務(EMS)公司、去年營收四十三億歐元的Elcoteq。平矮乾淨的工廠內,中年容貌的愛沙尼亞員工正低頭檢查電路板。不難理解,Elcoteq塔林廠最大的客戶,就是芬蘭的諾基亞與瑞典的易利信。

至今,塔林廠仍是Elcoteq全球十六個營運國家、十一個工廠中,最大的製造基地。塔林工廠總經理海基.馬基(Heikki Maki)辦公桌上,還散落著許多易利信高階經理人的名片。

「地理之便,工資便宜,加上低稅負的誘因,都是塔林廠起步的助力,」總經理馬基說,他自己就是全家移居塔林的芬蘭人。現在為了工作,他往返中國、印度、愛沙尼亞,都比回芬蘭故鄉還頻繁。

重商主義、與北歐的經濟整合,讓愛沙尼亞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快步走出前蘇聯的歷史陰影,迅速從左轉到右。

北方隔海的芬蘭,是愛沙尼亞高舉的鏡子、學習全球化的捷徑。愛沙尼亞前總統梅里說過一句話,深深烙印在愛沙尼亞的國家心靈——「尋找愛沙尼亞的諾基亞」(finding the Estonian Nokia)。

「如果說蘇聯教我們如何不做事,芬蘭就教我們如何做事,」愛沙尼亞企業協會局長馬基比喻,同屬芬烏語系、語言文化互通的芬蘭,就是愛沙尼亞的親大哥。

從芬蘭的民主政治、自由經濟、到平等文化,愛沙尼亞無不耳濡目染。

小國創新快

小與年輕,也讓愛沙尼亞的產業,創新活泉不斷。

十六年前獨立時,愛沙尼亞有一半居民沒有電話線;十六年後,這個前共產小國手機滲透率已高達一二三%。人人用手機付停車費、公車票,人人都用網路銀行轉帳、繳稅。十六年內,愛沙尼亞私人企業數目,也從零激增到近四萬。

最旺盛的創新活力,來自資訊科技、生技醫療兩個高知識密集產業。

愛沙尼亞第一家遠距醫療器材、英國健保官方伙伴多可博(Docobo)溫暖典雅的辦公室,讓人眼睛一亮。小巧會客室裡,淺綠色牆上掛著四張醫療器材證書,書架旁的白海報上則寫滿新點子,大至風力發電的能源儲存設備、小到家中用電量檢測器,都是多可博五位核心幹部腦力激盪的結晶。

四十三歲、棕髮藍眼的多可博CEO瑞薩路(A. Reinsalu)手中拿著一部可以測量脈搏、心電圖、血壓的電子測量儀器。透過這部醫療電子儀器,病人可以在家自我檢測,健康資訊會自動回傳到醫院,醫生也能回傳建議。

這個每月要價四十五歐元的居家照護服務「doc@Home」,在英國已有數千名使用者。

迷你小國能輸出醫療服務,正是愛沙尼亞小公司創新的例證。

「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唯一擁有的,就是腦力,」瑞薩路解釋,創新,就是小國最大的競爭籌碼。
十九歲開始起就必須自食其力、為了工作輟學的瑞薩路,來自愛沙尼亞中部小鎮,父親是卡車司機、母親是烘焙師傅。貧困的出身,讓他練就低成本、高效率的做事方式。

蕞爾小國既無充足的天然資源,也沒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天生逆境,反而激發愛沙尼亞人的求生智慧。

愛沙尼亞民間故事中,主角永遠不是寶劍屠龍的勇猛騎士,而是與巨人老尼克合作、坐在巨人頭頂上進入天堂的聰慧主角。就像不用蠻力、只用腦力的民間故事主角,愛沙尼亞企業一開始就懂得借力使力,站在巨人肩膀上創新。

多可博遠距醫療服務,就是多國團隊合作的創新成果:由愛沙尼亞多可博一百人的團隊負責開發軟體,瑞典伙伴負責品質管控、醫療倫理管理,英國伙伴負責商業化與硬體製造。靠著愛沙尼亞塔圖大學附設醫院的關係網路,多可博的臨床測試也遍及英國、愛沙尼亞、德國、芬蘭、葡萄牙五國。

「我不能研發、行銷、生產樣樣做,那太貴了!」瑞薩路說,因為小,就必須運用外部學術資源,並瞄準海外市場。

愛沙尼亞行動服務瑞吉歐(Regio),是另一家站在巨人肩膀上快速創新的小企業。

從十八歲就幫當地理教授的父親繪製地圖、標示地名的瑞吉歐CEO加戈馬基(T. Jagomagi),二十四歲就接手父親的地圖公司,將地圖運用數位化,提供數位地理資訊與定位服務(LBS,Location-based service)。

聚焦國內,愛沙尼亞人只要在手機上開啟「FriendFinder」服務,就能透過瑞吉歐尋找自己所在附近,是否有手機名單上的朋友。放眼國際,從墨西哥的民間物流車隊到愛沙尼亞的郵差、從沙烏地阿拉伯大亨到印度平民,都是它的客戶。它的服務已經銷售到全球一一七個國家、登記使用人數超過一億。

而瑞吉歐不過是年營收四千四百萬歐元、八十人的小企業。去年,瑞吉歐剛贏得愛沙尼亞政府頒發的「最佳國際企業」大獎。愛沙尼亞企業協會刊物描述瑞吉歐是「征服東半球」的愛沙尼亞驕傲。

「我們能結合地圖繪製與軟體人才,這不是任何一家電信大廠的核心競爭優勢,」加戈馬基說話溫煦卻堅定。助瑞吉歐一臂之力的巨人,是瑞典易利信。七年前,當易利信開始在愛沙尼亞開發手機定位服務時,瑞吉歐就與易利信合作。現在,瑞吉歐仍有三成營收來自易利信。

小企業得以快速創新,是歷史偶然、與決策者智慧交互作用的結果。

「獨立時的產業空窗期,我們就引進最先進的網路服務與數位化設備,」多可博CEO瑞薩路說,不像英國電信資訊業者有固定資產的包袱,百廢待舉的愛沙尼亞,一開始就採用最新科技。

「我們並不高人一等(superior),但我們很特別(special),」身兼愛沙尼亞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的加戈馬基,既謙虛又自信。

大破大立 急切心慌

三十八歲的加戈馬基下巴上還有一道傷痕,是他參加滑雪馬拉松、還連續熬夜工作三天後出車禍留下的疤痕。他像極了拚命工作的台灣人。「當次子在醫院出生,我還在開會,我接了太太電話後就馬上掛斷、繼續開會,」他回憶。

為什麼愛沙尼亞人這麼努力?

在蘇聯統治下度過童年的Skype發言人阿拉克認為,半世紀的蘇聯統治、五十年的孤立落後,只加強了愛沙尼亞人大破大立的動機與企圖。走出歷史餘燼的愛沙尼亞青壯一代,自然有迎頭趕上世界的迫切感。「我們迫不及待要追上這世界,」阿拉克直言,深為小國情結所苦的愛沙尼亞人,其實心態改變最快、最急著向世界證明自己。

塔林雷迪森飯店大廳,西裝筆挺、提著公事包的經理人,川流不息,推得飯店旋轉門沒一刻停歇。做視網膜疾病基因檢測的Asper生技公司前CEO凱斯克(I. Kask),一襲亞曼尼時髦西裝、豐腴的臉頰上架著一副亞曼尼眼鏡,剛從飯店樓上的科技基金研討會下樓。與訪客一見面他就從名片夾裡掏出四張名片,全都是生技公司,名片上凱斯克都掛著「創辦人」或「商業策略顧問」的職銜。而待會要見面的義大利商人已經等在大廳門口。

「不怕問題太多,只怕機會太少,」二十八歲的凱斯克急急地說。

曾是中世紀漢撒貿易同盟(Hanseatic League)一員的愛沙尼亞,自古就富於創業冒險精神。

美國小說家海明威曾說,在世界上每一個港口,至少能找到一個愛沙尼亞人。

時鐘撥到晚間七點半。塔林華燈初上、夜色正美。飯店對街的玻璃摩天大廈十二樓,波羅的海私募基金(BaltCap)三十歲的財務長柯達(M. Kodar),還坐在電腦螢幕前研究下一宗投資案。他大學一畢業就進入這家私募基金,從文書工作幹起,七年下來,他已是這家握有五千萬歐元、波羅的海第一家私募基金的財務長,月薪約二十一萬台幣。

「我們追求的,就是一個更平等、更富裕的生活,」柯達笑著說,小時候只能吃到一種起士,現在,他走到超市琳瑯滿目的起士冷藏櫃,還會洋溢著幸福感。

塔林港邊,波羅的海寒風凜冽,輪船穿梭如織。古城教堂鐘聲還未響起,輪船已鳴起啟航的汽笛。

搭著政策改革、產業創新的順風,加上積極擁抱改變的人民做舵手,愛沙尼亞這個小國,正航向更寬廣的未來。

登上BBC的台灣昆蟲專家,李淳陽的瘋狂與執著


耗時8年、燒盡家財 只為拍一部昆蟲紀錄片

登上BBC的台灣昆蟲專家,李淳陽的瘋狂與執著

民國60年代的台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竟然引起國際媒體BBC的注意,為他拍攝個人特輯。為了拍出完美紀錄片,李淳陽甘願耗費8年青春。

(文)王茜穎

十一月六日,在Discovery頻道與新聞局合辦的「台灣人物誌Ⅱ」首播會上,選出六位代表台灣的傑出人物,站在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和布袋戲宗師黃海岱之子黃逢時之間,有一位面生的白髮蒼蒼老先生,佝僂著身軀,輕輕咳嗽著。

很少人認得這位年過八旬的李淳陽博士,其實是台灣生態紀錄片的先驅。在資源極其匱乏的民國六○年代,他靠著自己改造的鏡頭,拍出令世界驚奇的微觀昆蟲世界。

為了他,當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首次派出拍攝小組來台製作個人特輯,當時BBC影片的製作人奈德.凱利(Ned Kelly)即稱呼他為「現代法布爾」(編按:法布爾是法國傳奇性的昆蟲學家),而他的書《昆蟲世界奇觀》、台灣第一本自製自然圖文書,則被知名昆蟲生態觀察家張永仁奉為昆蟲聖經。

克難攝影棚 在兩坪大的「鳥仔間」完成工作

回憶當年,新聞局曾提議出經費請BBC來拍台灣進步發展的宣傳片,遭到拒絕,但BBC卻願意自費來採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李博士」?連新聞局都起疑竇,此人是誰?

經過四處打聽,沒有人聽過李淳陽的名字,新聞局又往台灣大學的教授群裡找,還是找不到人。最後,終於透過農復會(農委會前身)查到這個人的下落,原來他是農試所一名研究農藥與病蟲害的技正。

當新聞局打電話到農試所時,李淳陽正在田間的實驗室,剝著大豆莖,察看農藥對潛蠅幼蟲的影響。沒人相信國際知名媒體會想拍李淳陽,一位接聽電話的同事甚至說:「他哪是什麼昆蟲專家,BBC應該來採訪我才對!」

也難怪他們會這麼想。BBC製作人至今仍清楚記得,民國六十四年,BBC派了四個人的拍攝團隊首度來到台灣,一下飛機,他們迫不及待的想參觀李淳陽的個人攝影棚,卻被帶到一間破舊公家宿舍後院,竹籬笆旁用木板歪歪斜斜加蓋出不到兩坪、連窗子都沒有的「鳥仔間」,就是李淳陽口中的「studio」。

目瞪口呆的製作人失聲直呼:「太驚訝了!」當年公務員薪水很少,養不活一家人,李淳陽只好想辦法兼副業貼補家用,這間李淳陽自己動手加蓋的「鳥仔間」攝影棚,先前就曾養過蛋雞、鵪鶉,有一陣子台灣流行飼養金絲雀時,他也曾試著養過。

「你要不要來拍害蟲影片?」一位美國友人偶然問起。當時國外的農藥公司希望打入台灣市場,因此需要拍攝宣傳影片。咬緊牙關,李淳陽湊齊家裡所有的現金,剛好足夠買一台十六釐米的專業攝影機。

沒想到這一試,竟讓李淳陽初嘗成功滋味,農藥公司以一分鐘一千美元的代價向他買下短片。對於當時月薪只有新台幣三千元的李淳陽,五分鐘的「蕃薯害蟲」短片,讓他賺進五千美元,將近他五年半的薪水(當時美元兌台幣匯率約一比四十),接連又拍攝了英國、瑞士等國的農藥短片,李淳陽快速累積三十萬元的存款。

「沙漠奇觀」這支紀錄片是李淳陽的啟蒙。這部由迪士尼拍攝的自然科學紀錄片,在台灣非常轟動,在荒涼死寂的沙漠中,居然藏有豐富的生態系。李淳陽的野心隨著快速的成功越來越大,錢對他的吸引力,還不及拍出一部足以和迪士尼「沙漠奇觀」相抗衡的片子。

不計成本求完美 為二十秒畫面,耗三年歲月捕捉

一如李淳陽在BBC片子的開場白:「我不在乎會耗費多少經費、需要下多少功夫──只要能讓全世界的人們看見昆蟲的魅力,我就要實現這個夢想。」

但一卷底片長度只有二分四十五秒,卻要價一千元,按下快門二十秒,就要燒掉一百多元,以李淳陽當時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只夠買三卷,家人則靠著銀行的利息生活。但昆蟲不是演員,無法指揮牠們的動作,不要飛走就不錯了,想一次OK,簡直是痴人說夢。光憑一部機器、一個角度、想捕捉一瞬間的微觀生物行為,難度很高。

透過圖書館的文獻,加上自己的專業知識,李淳陽擬定一份拍攝計畫,列出二百三十種昆蟲,用文字加上手繪,密密麻麻的記載各種昆蟲的生命史和習性:住在什麼環境?吃些什麼?有什麼覓食行為?如何求偶、交配、產卵?變態的過程又是如何?

紙上談兵仍不足以成事。因相關文獻有限,且在台灣沒人拍過,李淳陽和助手到處找蟲、養蟲,每個鏡頭的背後,都是長達半年的觀察與記錄。除了要拍出精緻的畫面,他甚至和法布爾一樣設計實驗,在昆蟲的本能行為中,進行一些改變,檢驗昆蟲是否能思考。

為了拍攝野地蠅製作白色泡沫狀「禮餅」吸引配偶的行為,二十秒的畫面,李淳陽花了三年。以這種堅持,他耗去八年歲月,拍下三百多卷底片,負責拍攝李淳陽紀錄片的視群傳播公司企畫顏妏如檢視了所有的片子,發現大部分看起來幾乎一樣,「只能說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他為了那一秒的不完美,也要重拍。」燈光不夠好,要重拍;蟲蟲表現不好,要換角;一陣風吹來,畫面輕微晃動失焦,一樣重來。

在追求完美與財務的雙重壓力下,李淳陽在筆記本裡寫下這樣的詩句:「創作,是要做到整個人全身神經緊繃到幾乎要崩潰,感覺到連生命都將熄滅,那時誕生的想法才是創作。」

親友承受極大壓力 助手求去,兒子們也累到不再幫他

為了夢想,他不僅耗損自己,也給身邊的人帶來痛苦。多年之後,助手洪文堯回想起,仍語帶哽咽,因為李淳陽對完美的要求,加上為了節省底片,明知不可能,卻又被要求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精神上的龐大壓力,讓他食欲減低、失眠、體重下降,最後,選擇離開。

對外,李淳陽是為了要替全人類留下東西,才如此瘋狂投入,當台灣退出聯合國、與友邦斷交時,登上BBC的李淳陽頓時成為台灣的英雄;但做為父親,他卻很少向家人解釋做這件事的目的。「至今我仍搞不清楚,他為什麼要做?」么子李哲夫說。孩子們只認知到,父親本來可以靠拍農藥短片發財,讓家裡過好日子,但當他一頭栽入夢想,那一卷卷泛著黑金光澤的底片從賺錢的工具,變成燒錢的東西。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家中沒人知道這部片會不會完成?還要多久才會拍完?大兒子質疑父親,迪士尼拍「沙漠奇觀」有二、三十人的團隊,你只有一個人;對方有雄厚資本和先進器材,你怎麼可能成功?

孩子們不再幫他。

三個孩子沒有人走上昆蟲或攝影這條路,除了沒興趣之外,「不願意回憶。」李哲夫只淡淡的說:「做任何事情,都有痛苦的一面。」

當孩子也離他而去,「最後我能求助的人,只剩下我的妻子。」吐出這句話,李淳陽的眼睛失去談論夢想時的光彩,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老人。但對這段經驗,李太太別過臉去,不願回想,只要一想,就開始掉眼淚。一次劇烈爭吵下,李淳陽傷心的吐出:「為了拍這部片子,把家庭都破壞掉了!」但他仍舊拍下去。他說:「如果,她受到的痛苦是十,那我承受的痛苦,就是一千。」

片子終於拍完了,BBC以新台幣三十萬元,要向李淳陽買斷版權,但他不願意賣斷;去了美國,他四處接洽教學電影發行公司,但對方卻要求要照自己的意思來剪接畫面,他更不願意。他一生的心血,在BBC播出一次後,三十年來,沒有再放映過,直到前年重新剪接過後,才得以面世。

在BBC「李博士的昆蟲世界」影片中,壓軸的是顏色斑斕的虎甲蟲,BBC認為牠象徵李淳陽未來的墓誌銘:「人死留名,虎死留皮。」相隔三十年,李淳陽用和當初一樣有神的眼睛看著我,「我要留下我的虎皮。」

*李淳陽小檔案

出生:民國11年
學歷:日本東京農業大學農學博士
經歷:農業試驗所技正
成就:BBC來台拍攝個人特輯第一人、美國攝影協會第48屆「國際電影節」專業組首獎